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网络订餐很便利?请先关注食品安全 - 中消协
Broadcasting “pornographic“, into a dead end,
Secret United States manufacturing false news “farmer“: a monthly income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dollars,
监管部门暂不受理审批: AR游戏走向“十字路口” - AR游戏,精灵宝可梦
被扫码支付虐了:Apple Pay入华一年水土不服 - Apple Pay,每日经济新闻
Zhou’s mantra: just needs, pain points, high frequency,
See the VR video, you’ll find Tzu kill this job is not easy,
苹果Swift语言为何如此受欢迎? - Swift语言,Swift编程语言,Swift代码,Swift Code,Swift,苹果
“In addition to haze artifact“ smog test results: basic use
15 people back more than 5.8 million Yuan: Telecom fraud will be returned to the victim,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什么叫国家
Dynamic diagram of the principle of all kinds of firearms
做运动的校花1
So beauty, will let you spray blood5
Startling Russian girl blind date scene2
A beautiful girl to bud2
The real super beauty7
Sexy women in 2013--2
何炅哥为中国人的平均工资鸣不平了
a pure sister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都市狐狸姑娘传
仙剑奇侠传98硬盘WINXP版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7
功夫熊猫2(下集)
VC++6.0培训教程
Boxer Classic video1
Eclipse-CALMSANNY (second edition)
《小姨子》英文版27
豪门浪荡史
打鸟视频
aaa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7/4/26 6:51:38 Edit(编辑)
微信朋友圈九大未解之谜 - 朋友圈,微信

微信朋友圈九大未解之谜 - 朋友圈,微信

微信朋友圈九大未解之谜 - 朋友圈,微信 - IT资讯

在上古时代,网友见面流行“见光死”;而在如今,陌生人之间无需见面,通过翻阅朋友圈就能对彼此心里有数。

可能很多人已经达成了共识:每发一条朋友圈,就是为自己的理想人设添砖加瓦。带着这样的心意发朋友圈,总免不了用上一些套路和伎俩。久而久之,用的人多了,这些套路或伎俩就变成了江湖中人人闻之色变的未解之谜。因此,当你看到以下场景时,你可能会觉得似曾相识,隐约感到不太对劲,但具体哪里不对却也说不上来。

我们对这些未解之谜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猜想,试图抵达那些一心一意建设朋友圈的人的内心,和让他们令人泪目的故事。

━━━━━

#1“自赞党”

“自赞党”的朋友圈总是非常热闹。倘若你跟他没什么共同好友,便会看到他的每一条朋友圈里都有一个来自po主本人的孤零零的赞;要是你跟他还有一些共同好友,而你又曾给他点赞的话,很快就能收到一个来自他本人的赞,比定时炸弹还要准时。于是你不免好奇,是不是我们对“赞”的理解有差异,为什么他总要给自己点赞?

第1种猜测

没有为什么,就是喜欢。自己喜欢自己写的文字,自己喜欢自己发的图,自己是自己的脑残粉,自己被自己感动了。讲道理,这也是一种自由吧。毕竟脱了袜子自己还要闻一下的不也大有人在吗?

第2种猜测

据说有一种解释,在网络不好的时候,点赞可以测试是否发送成功。

第3种猜测

给那些为自己点赞的人一个回应:你们眼光很好,审美不错。你们的赞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君子之交就靠赞啊。

第4种猜测

就像有人每次都会以“抢沙发”的方式强行参与互动一样,自古英雄皆寂寞,唯有点赞留其名。这是一种扎根内心的信仰。

#2只向好友展开三天/半年的朋友圈

张小龙曾经在关于“产品中的世界观”的演讲中说到,一个产品的终极目标是做出非常复杂的功能,但用户却感到这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用起来很方便。朋友圈最近一次重要更新就是开放“允许好友查看最近三天朋友圈”功能,在这之前,这个期限是“允许好友查看半年”。微信一步步缩短陌生好友之间了解时限,这并不是一个头脑一热就做出来的功能。

第1种猜测

首先,微信并不是像发布小程序那样大张旗鼓,而是悄悄更新了这个功能。在官方更新日志中,只有一句“解决了一些已知问题”。这直接导致很多人像发现电影彩蛋那样兴奋地把截图po到朋友圈,宣告自己走在了极客前沿。

第2种猜测

每个人稳定的生活状态,审美水准,心性大概能够维持半年。半年前你还是一个胡子拉碴、精神萎靡、唯一的生活乐趣是游戏、只会对着镜头比V的胖子,但半年后的某一天,你碰到了你的女神,她的白马王子是穿着合身西装、发型一丝不苟、笑起来露出八颗白牙的金融街精英。你能怎么办,你也很绝望啊,改变自己太难了,按下“只允许好友查阅近半年的朋友圈”比较轻松。

第3种猜测

这个人真的只是在三天或者半年前才开始使用朋友圈。

第4种猜测

当他连着三天都没有发朋友圈的时候,你只能在他的朋友圈主页看到一个轻飘飘的横线。这时请你一定稳住气,不要贸贸然跑去问他“为什么你把我屏蔽了?”对方坚持多日等待的便是此刻——抛来一张“只允许好友翻阅3日朋友圈”的系统截图,和一个“你怎么还不去面壁悔恨”的眼神。

#3“说正事专用”配图

用各种不明所以的文字配上自拍已经是过去时,现在正流行的是用各种不明所以的图片配上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以前那种行为我们还能理解,想臭美但又没那么厚的脸皮。但当下的流行真的令人费解,微信朋友圈明明可以发纯文字啊?配上的图一般极其无趣,一般都是白底黑字的手写体“说正事专用图”,非常土味。

第1种猜测

担心自己之前说的话容易让人产生“不正经”的错觉,扰乱了自己在朋友面前一贯绅士的做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特此声明,属于心虚的一种表现。

第2种猜测

以为社会还停留在“纯发文字不能分组”的时代。

第3种猜测

用破坏朋友圈审美体系的配图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只发一段文字根本没人看。

#4万友圈

“万能的朋友圈”的简称,当你猝不及防在朋友圈看到以这三个字开头的图文,最好别上去凑热闹。一般需要动用Po主整个朋友圈的力量才能解决的事儿,一定是几十亿的大项目,你就别掺和了。

第1种猜测

人能不能找到,这件事能不能办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朋友们知道po主在做一个怎样轰动的大项目。对了,Po主最后一定会统一回复:感谢大家的帮忙。

第2种猜测

根据“六度分离理论”,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了五个人,也就是说,你很有可能通过庞大的社交网络,认识到正在美国白宫里发推特的特朗普(即使你用的是微信),不要小看朋友圈,很大几率它真的是万能的。

第3种猜测

第一次加好友的时候没有加备注,导致真正找人的时候分不清谁是谁、干什么吃的了。

第4种猜测

白雪公主里的女巫心态,“万能的朋友圈,求你告诉我,哪个手机壳好看?”(随后是大规模拉黑的时刻)

#5发长朋友圈

在评论第一条把被折叠的文字贴出来

微信给了那些喜欢在朋友圈发千字长文的朋友一些惩罚,多于10行的长篇大论都会被折叠进去,更长的裹脚布甚至只会显示一行。于是这些朋友们不甘心啊,一定要在原Po下面把自己的大作再贴一遍,因为评论不会被折叠。

第1种猜测

太贴心了,省得朋友还要花力气点击“全文”之后再“收起”。

第2种猜测

网络时代,每天都处于信息量爆炸的状态,但人们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谁能占用用户时间越多,就越成功。而在朋友圈,其中的一种做法便是占据屏幕,俗称“刷屏”——这倒是给一些不追求点击量的公众号提了个醒,如果是一千字以内的文字推送,完全可以直接贴在评论里。

#6 @某人

是的,朋友圈可以提醒某人“这条内容与你有关哦”。但是,只有被提醒的人自己才知道。奈何,原Po就是想让全天下都知道被提醒的人跟这条内容有关。于是,效仿微博的功能强行在文字里“@”了对方。

第1种猜测

他并不知道微信朋友圈有一个“提到好友”的功能。

第2种猜测

如果@的是一位稍微有名气的朋友圈好友,这位玩家很有可能是想要表示自己与对方关系很好,从而达到一个直接的社交圈个人营销的效果。这个情况很有可能会发生在转发一篇公众号的文章,或者参加一场活动的时候。

示例:(转发papi酱的最新推送)哈哈哈哈哈真逗,在央戏上学时候跟@姜逸磊上同一门课,当时就听过这个梗。没想到你现在这么成功,真心为朋友感到骄傲。

第3种猜测

那些每周都要换头像和昵称的人,我真的在通讯录里找不到你。

#7加#tag#

跟上一种情况一样,来自其他社交媒体的功能被强行运用到了朋友圈里,虽然没有任何作用,但追求形式感的朋友们还是把洋气的hashtag带来了这里,不然没了这个神奇的“#”符号,哪儿去装他们那些高大上的关键词呢(大多数是英文)?

第1种猜测

这位Po主很有可能是直接把微博/Facebook / instagram / 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发表过的内容毫无感情地移植到朋友圈来,可能是因为旅游照片太惊艳,抑或是朋友聚会感情太深厚,所以决定把同一份材料发送到八万个不同的平台,是积极的社交内容运营玩家。

第2种猜测

这位Po主很有可能拥有现象级的好友数量(甚至自带热搜体质),每一条朋友圈都能影响广泛的读者,所以需要用#创造话题。

第3种猜测

有一些#是具有特殊的社交功能的,比如:

#tbt(Throw Back Thursday)说的是突然想起以前做过的事情。通常是想要发旧图但是没有契机,于是把表达动机诉诸于怀念的情感。常用于出国旅游、国外留学、名人合照或者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示例1:突然很怀念之前在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的日子,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去。#tbt(+9张配图)

示例2:1年前刚刚入职,没想到现在在公司已经要负责这么重要的项目,要努力加油不忘初心。#tbt(+员工卡照片)

#ootd(Outfit Of the Day)说的是今天穿得是什么。通常是配图唯一的文案,玩家可能感觉自己今天穿得很好看,想要发照片,但是不知道写什么。

#TGIF(Thank God Is Friday)说的是今天是周五,准备迎接周末。

第4种猜测

可能这位Po主的语言组织水平不足以支撑写作一段完整的文案,也有可能是希望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深层含义,所以需要借用碎片性的词汇的协助,如:刚刚离开公司#周五晚#12:50#加班#一个人的办公室#第三天#努力#上进#吃宵夜吗?

#8给图片打码

这真的让人费解,不想让人看到的话就别发出来啊,还是说Po主已经觉得自己是明星,需要“有限地释放信息”来营造一种“隔离感”?

第1种猜测

Po主发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东西,但又担心被举报,但又真的想用不可描述的东西挑逗一下大家,于是就给不可描述的东西打上了马赛克。

第2种猜测

Po主特别想发自拍(again!),但是无奈周围的环境有点不可描述,一般情况可能在酒店房间,但是不想让人知道他/她在哪里(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声称背景太乱了),必须要把背景涂掉。

第3种猜测

没钱买iPhone 7 Plus,但又想拍出“有小景深的人像照片”,土办法就是把周围都弄得糊里糊涂的,快速浏览朋友圈的人基本上都会上当。

第4种猜测

Po主破天荒拍了一张美炸了的身份证照、护照照片、驾照照片、公交卡照片……反正还是想发自拍,但是又不想暴露个人信息(最重要的当然是不能暴露年龄!),所以出生年份那四个数字是一定要抹去的。

#9九宫格里一定有白色

我们怀疑Po主都是杂志美编,不然为什么非要把五张图片扩充成九宫格?并排布成对角线的样式,剩下的四个用纯白的图片代替。

第1种猜测

把朋友圈当作自己的摄影作品集,这样有设计感的图片布局才应该是朋友圈美学的极致。

第2种猜测

生活需要适当的留白,朋友圈的照片也是。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