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Microsoft’s greatest challenge, in fact, is this,
Internet video anti-piracy war burst, UGC yuwengdeli,
电信联通摩拳擦掌,FDD牌照周五公布? - FDDLTE,FDD牌照,联通4G,电信4G
红杉资本沈南鹏:基础科学对创业至关重要 - 红杉资本,基础科学,创业
Nokia sold a year later, Here the map out of their own way,
NET information Office Director Lu Wei met Facebook,COO Sandberg,
LG将量产QLED屏幕:亮度高又省电 - QLED屏幕,三星,LG
Twitter came back to life again? Report shows monthly active users rose 66%,
职业打假人王海:小米不是一个诚信的公司 - 红米Note2,小米,王海
全球移动开发者报告:WP份额稳增,Swift崛起 - WP,Swift,物联网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囚犯暴乱了咋办?
A resort photographed beautiful young woman change clothes process vomiting blood1
刘亦菲写真集2
擦地板的大叔太好了
China's first snake village1
Take you to walk into the most true north Korea rural2
Sora aoi mirror memorial classics3
西班牙山村小景3
Sell the barbecue as says father du breul3
A man's favorite things4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Sora aoi - one of more PK
《小姨子》英文版29
《小姨子》英文版38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12
《小姨子》英文版22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7
《小姨子》英文版5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10
株洲本地在线棋牌游戏
Unix video tutorial8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11/2 9:15:05 Edit(编辑)
前360云盘产品经理:亲历网盘最好的时代

前360云盘产品经理:亲历网盘最好的时代

前360云盘产品经理:亲历网盘最好的时代 - IT资讯

上个周末,好多朋友给我发来了微信,都是问关于云盘停止服务的事情,看到这个其实也并不惊讶,但对于我自己而言,曾经一手打造,并为之付出了两年的青春和热血,想到即将落幕,难免感伤。作为当年负责云盘的产品经理,索性就写一些文字来怀念。

想到云盘这段经历,最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各家网盘血雨腥风的大战;最纠结的是,看似指数级增加的成本数字;最惋惜的是,云盘并不是没有机会完成自我救赎,只是抉择错了,就无法回头。

真正了解云存储的人应该理解,做这个东西成本消耗大,要投入大量的服务器和带宽基础资源,一年烧掉1-2亿很正常。这样的成本和做一个APP或是电商来比较,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烧这么多钱,用户增长不到期望的量级,产品又缺乏创新,哪个老板愿意这么投入下去,这样想关掉就理所当然了。虽然2013年底我就离开去做智能硬件去了,但一直还关注着云盘,从2014年开始,这个产品就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功能,好像iOS版2年都没有更新过,也不知道大家在折腾什么。

五年前,我们为什么做云盘

云盘的需求是不是强需求,在这个方面我从不怀疑,无论是面向B端还是面向C端,存储就是一个强需求。科技发展,人们的电子资产正在指数级上升,办公文档、照片、视频记录形式多样,对于这么多的内容,必定需要一个收纳来存放,就像一个房子要考虑有足够的柜子做储物空间一样。而随着用户网络接入设备的不断升级,移动性增强,传统的硬盘存储方式,从安全性和便捷性上都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网络存储的需求就随之而来了。

资本是另外一个诱因,2011年Dropbox获得了一笔2500w美金的投资,风口随即席卷中国,华为DBank、115、微盘、酷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1年底,115网盘完成了上亿元人民币融资,酷盘也获得了2000w美金的投资。在资本的追捧下,多年沉寂的网络存储市场突然变的热闹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已成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怎么会不关注这样的战场。

回来说360为什么选择做云盘,我来说几个原因。首先,360是一个非常产品思维的公司,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创立新项目,在这样宽松的创新环境下,360尝试过多个网盘类的项目,但之前的每个项目都因为不同的原因宣告失败,云盘是360在存储类产品方向的多次尝试之一,按照产品周期来看,云盘这一次也是最成功的。

另外,在360通过安全卫士拿下PC端大规模用户资源后,急需将这部分用户沉淀下来。通俗的讲,安全卫士的用户绝大多数都是未登陆的用户,这样的用户对于平台而言粘性和价值都很低,想办法让用户完成帐号登录极其重要,所以那时候内部有个战略方向叫做“ID化”,包括当时在做的图片社交“我喜欢”也是为ID化打造的。通过用户对数据存储的需求,期望在ID化的方向形成突破,成为了当时该项目的战略目标之一。另外,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最火爆的一年,老周还打算通过360云盘在移动互联网有所突破。

那是云盘最好的两年时光

在云盘的那两年,对于整个团队都是一段珍贵的时光,那个时候大家充满斗志,团结一心,想法多执行力高。

2012年的时候,大家对于云盘这类产品,方向还是比较模糊,从哪里做切入点,产品如何设计每个公司都各有各的想法。前期,主要以Dropbox为追赶目标,不断的完善功能和产品线,算上2011年底一段时间的封闭开发,在差不多9个月的时间里,就基本上完成了PC/Web/iOS/Andriod/iPad/H5的全平台覆盖。功能上逐渐追赶上Dropbox之后,大家也都在想云盘接下来该如何创新寻求突破。

我们推出了自动备份照片,2012年手机市场的主力机型是iPhone4和4s,Android小米刚刚出了2代,用户手机照片的产生是飞速增长的,这个功能推出后,一半的云盘用户都在使用这个功能。当时还做了音乐播放,手机PC文件快速传输等功能,现在看上去都是小东西,但在那个时候,体验是所有同行业产品里最领先的,抄袭360云盘的产品也很多,我记得有一个版本的金山快盘,就直接原样不动的把云盘的界面和功能给抄了一遍。如果总结一下2012年,最大的成绩就是产品线完善,让云盘在同行业竞争中没有掉队,还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而真正的血雨腥风是随着2013年的到来。

压力中前行云盘的涅槃重生

2013年元月开始,我们整个团队都变得紧张起来,毫不夸张的连着开了三天三夜的会,讨论接下来云盘做什么。因为在那个时候,从用户增长趋势看,我们发现Dropbox的产品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的用户市场,换句话说Dropbox的典型用户,只是中国几亿网民的一小部分。必须找到更适合国内用户的产品需求,找到新的切入点才能让云盘这个项目活下去。年度会议上,老周还说这一年要给云盘投入2个亿,但也说了云盘成本的问题,这让大家即兴奋又充满压力。

那个上半年,我们做了几个不错的事情。

首先,我发现在云盘整体的存储中,视频文件几乎占到了的一半,然而视频文件的使用率极低。于是便加入了在线视频播放,通过寻求技术合作以及团队1个月的攻坚,先是在手机上实现了视频的在线播放,后来又在Web端也加上了这个功能。通过这个功能,云盘视频文件的利用率大幅度的提升,用户内容的消费的需求满足了,但还不够活跃,因为它们找不到内容。接下来,推出了分享群功能,支持一键转存的功能,用户有了内容来源,又可以通过在线播放消费内容,小司机们乐此不疲,功能上形成了一个不错的产品闭环。

另外,对云盘用户增长比较关键的一个事情,就是比较早的推出了360云盘移动端的SDK。因为泛存储类的需求有很多,但让每个APP都开发个云端存储不现实,为了让这个事情更容易和轻量化,技术团队建议做云盘SDK,做好之后我就各个部门去BD公关,搞定了几个产品后,云盘的数据量也有翻倍的提升。一直到这个阶段,云盘的生长都是一天比一天快,伴随着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享受着云盘最好的时光。

云盘的路到底走错在哪里

产品形态受限,成本压力翻倍增加,再一次让云盘走投无路。

2013年9月,国内云盘的空间大战拉开帷幕,金山网盘率先推出注册免费送100G活动,360紧随其后推出360G,百度云、腾讯微云随即参加大战,态势升级,最终以360推出了36T免费空间,外加不设上限的空间奖励为终止。如果从营销层面,这一仗打的的确漂亮,也是通过空间大战,把弱小的玩家都赶出了局,哪怕是最先挑起事端的金山网盘。从那时起基本是奠定了百度云与360云盘行业老大老二的格局。

但对于云盘业务来讲,开始出现危机的时候,恰恰就是空间大战开始。空间大战之后,我观察了一段时间数据,发现用户的确增加了,而且是翻倍的增加,但同时另外一个数据也在增长,就是用户存储空间的使用量也在增加,惊人的是存储使用量是空间大战前的10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用户涨了一倍,使用量涨了10倍,那么就是每个用户成本增加了5倍。对于一个重资源消耗的业务,原本就没有盈收能力的情况下,成本增加5倍的确是致命的。

这样的成本增加,虽然与空间大战有关,但并不是最直接的原因。这个直接原因是在空间大战之后,对文件上传下载的限制一步步放宽。当时用户对单文件的限制反馈很多,团队内部没有顶住这个压力,于是便开放了支持更大的单文件上传等一些举措。也是这些政策的开放,导致了云盘的成本直线上升。

关于云盘商业模式和成本的问题,其实从立项开始就是未停止过的话题,云盘是重资源型的产品,需要大量的服务器资源、硬盘及带宽等基础资源,成本消耗巨大。只不过在当时的互联网环境下,以及360免费商业模式的光环下,这一切都显得似乎是杞人忧天。如果复盘来看,就是当时对形势预估过于乐观,忽视了成本对项目生存影响的隐患。

2012年的冬天是云盘最关键的抉择

在2012年底的时候,我其实极力主张过云盘要转型,可惜当时失败了,不然云盘的命运可能有所不同。

那一次开会的主题,就是云盘应该放弃现有的文件式存储服务,而改变方向做场景化的应用类服务。产品做成了什么样子,用户就会在你的暗示中走下去,可怕的是你并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暗示是什么。云盘就是个文件存储的收纳盒,你可以存照片、视频、音乐、文档,丢进去存起来就好,这一定不会更频繁的使用。而每一种类型的文件,都有特定的场景和人群,每一个方向都存在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当时拿照片服务做了一个长达1小时的介绍,阐述了用户人群,产品形态,切入点,及盈利模式。期望用这样的产品形态来实现用户向高频应用服务的转型,减少成本消耗和利用增值服务来实现营收。比较可惜的是,这个方案并没有推进下去。

其实免费的商业模式并没有错,免费是不直接在所提供的服务上直接收取费用,而是提供增值服务或将原有平台的价值输出实现收益的商业模式。按照这个逻辑,云盘要做下去,不仅要做用户量,还有提高用户粘性及使用频率。而现有的文件存储的网盘模式,使用率是极其底的,因为它只是仅仅满足了用户对存储最底层的备份需求而已。

云存储这条路还能走多久

回顾云盘的过程,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云存储这个非常技术化的概念急于产品化了,在成本难题下很难找到出路。但这个方向我还是看好的,就是因为人们的电子资产越来越多,安全便捷的网络管理使用一定是个强需求。有人愿意来投些钱做这个方向,我依然有信心做起来,而且现在绝对是最好的时机。

图片存储依然大有可为

我认为的照片服务,依然是还没有充分开发的领域之一。人类有记录的基因,照片是现代社会最简单的记录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更是热衷留下影像记录。但对于海量的照片,无论是整理存放,后期制作,还是分享共享,基于这类电子资产的重度场景整合,始终还没有好的产品和公司真正入局。流量和转化是最基本的互联网思维,云盘如果仅以提高用户量为目标,成本是等比增加的。按照高频使用场景的逻辑,让每个人更多次的使用云盘,不仅是更多的上传文件,而是更多的使用上传的文件。这样生产流量的成本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此之上,用更好的服务来提高用户的价值转化,用增值服务让用户来付费。对于照片类服务,人们也从不会吝惜自己的钞票,以前人们会花钱洗照片,会买更好的相机,会画几千块钱排婚纱照艺术照,如果做了更好的服务,为什么不愿意花钱买单呢。

Nas私有云潜力十足

另一个看好的方向就是Nas私有云存储。按照现在公有云存储的技术结构来看,当用户上传量超过一定标准线后,成本很难与个人硬盘存储相抗衡。私有云存储也可以很好解决用户认知上对安全(safety)的需求。在做智能路由项目的时候,提过这样一个概念,传统家庭的数据存储是基于PC机硬盘的,而随时移动设备和IOT发展,未来家庭会重新定义一个数据存储中心。Nas的技术条件基本具备,而产品能力还远远不足,现有的一些Nas软硬件虽然功能已经很完善了,但在软件产品层面还不太互联网。可以想象的是,以家用电器的市场来做对比,家电设备的普及率之高为,可见Nas的市场空间之大。

总之,一个时代的落幕,必将拉开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让我们继续期待...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