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China spree Germany technology companies, Germans are nervous,
敢取消关注同事?小心被控诉 - Facebook,脸书,社交网络
13名中国职员在日本倒卖苹果iPhone6被逮捕 - 苹果,iphone6
Tesla in China: to charge the car free,
Why the United Kingdom paper books as e-books sell like hot cakes: adult color so popular,
Users play attention too dispersed and single open collapse 90% APP,
时评:OPPO、vivo挖的坑,华为小米会跳下去吗? - vivo,华为,小米,OPPO
生气的时候上网是怎样一种体验? - 情绪,上网
Women’s shopping addiction average monthly spending of 3000: a day without Internet panic,
Murder in intangible, technology industry, most bullies patent,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9.3阅兵全景图7-指挥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梯队
Absolutely shocked. National geographic 50 animal photographys10
So beauty, will let you spray blood10
云南大理的美女
美丽的风景--让你目瞪口呆
全球清廉国家排行
30 beautiful school beauty3
星星命名法则
Fury xp desktop theme
A man's favorite things4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8
Boxer vs Yellow5
Sora aoi's film--cangkong_Blue.Sky
传奇私服架设教程-chm
Unix video tutorial8
C#COM编程指南
Ashlynn Video1
Boxer Classic video3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7
Unix video tutorial4
qq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5/10/13 8:52:19 Edit(编辑)
吴晓波:互联网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 互联网,互联网创业

吴晓波:互联网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 互联网,互联网创业

吴晓波:互联网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 互联网,互联网创业 - IT资讯

如果把互联网看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那么,他的灵魂萌芽于何处?关于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释,而其答案的迥异,便构成不同的互联网世界。

在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认为:今天的个人计算机革命和互联网之所以成为这样,乃是继承了60年代嬉皮士精神。在1968年前后,二战之后出生的一代美国青年占领了所有的大学,对富足而平庸的市民社会的厌倦让他们起而反抗,于是从西海岸开始,爆发了一场以性解放、摇滚乐为主题的嬉皮士运动,“不要告诉我世界是怎样的,告诉我如何创造世界。”康奈尔大学的这句反抗口号风靡一时。

这场嬉皮士运动随着石油危机的到来,很快划上了句号。然而,嬉皮士的精神却如幽灵一般地难以散去,它长久地在音乐、电影及装置艺术领域徘徊,而那些吸食过大麻的工程师们则将它带进了信息革命的世界,他们渴望用新的、更自由的技术打碎福特·亨利们所铸造的机器王国。

▲美国60年代嬉皮士聚会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世界里一直崇尚并流行着“自由平等,随心所欲”的网络文化与精神,这是一种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流行的“嬉皮士”的文化内涵。从乔布斯、杨致远、贝佐斯,到布林、扎克伯格,在这些人的身上——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国人”,而是来自东欧、俄罗斯或中国台湾的新移民——无一不流淌着嬉皮士的血液,辍学、叛逆、崇尚自由和“不作恶”。

与美国完全不同的是,当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被引入到中国的时候,这个国家正在变成一个极端世俗的商业社会。在互联网的幽灵进入中国的时候,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即将进入到第二十个年头,中产阶级文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潮流,在过去的1980年代,试图改造社会的理想主义曾经如野火蔓延,可是它很快被扑灭,年轻人拒绝关心政治,几乎所有的精英都投身于经商事业,金钱成为衡量成功和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精灵般到来的互联网被纯粹地看成财富创造的兑付工具和商业发展的手段。在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手中,被当成“圣经”的著作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它们所蕴含的商业乐观主义与中国社会盛行的达尔文思潮交相呼应,为中国互联网烙下了难以磨灭的金钱气质。由嬉皮士精神催生出来的互联网,在中国可谓“魂不附体”。

让中国互联网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行越急的,还有风险投资及纳斯达克市场。互联网公司是第一批被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中国企业,新浪、搜狐等企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风险投资的影子,他们在创业后不久便实现了股票上市。紧接着,在“资本鞭子”的抽促下,继续疯狂地为扩大利润而不懈努力。互联网对它的中国从业者兑现了实现财富的承诺,有两位年轻人分别在31岁和32岁的时候便成为了“中国首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互联网与房地产是诞生亿万富豪最多的两个领域,与后者的灰色野蛮相比,前者被认为是“阳光下的财富”。

▲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

在商业模式上,中国的互联网成长史被很多人看成是对硅谷模式的一次长途追随。就如同思想史上所呈现的景象一样,东方国家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们向来面临这样的拷问:如何从西方那里获得新文明的火种,却又如何在行进中挣脱“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禁锢。

几乎每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美国的克隆版,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原型,但是,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在日后找到了完全不同于原版的生存和盈利模式。腾讯历史上的战略性产品都找得到仿效的影子,从QQ对ICQ的克隆,到微信对KiK的跟进,耐人寻味的是,后者很快销声匿迹,而腾讯则据此获得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人在应用性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在腾讯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种种的东西方消费差异,比如美国人愿意出钱买一首歌给自己听,可中国人则愿意出钱买歌给自己的朋友听,而根据2011年的一份对比报告,中国网民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已全面超越美国网民,他们更喜欢分享,更乐意购买虚拟类道具,对网购的热情也显然更大,到2014年,中国网购业务量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已超过美国四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中国金融行业的长期封闭及懒惰,让互联网公司轻易地找到了在线支付和重建金融信用关系的突破口。

因此,无论从网民的绝对人数、活跃度还是制度性创新等指标上,中国都是一个比美国更令人兴奋的商业市场。到2015年前后,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应用性创新上的能力和成就已超过了美国同行,北京或深圳是两个比硅谷更适合讨论互联网模式的城市。

▲深圳腾讯大楼

如果说美国人总在想如何改变世界,那么,中国人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适应正在改变中的世界,他们更乐意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商业价值观——广而言之,更是人生观的区别,这也是很多美国与中国商业故事的不同起点。

如果没有互联网,美国也许还是今天的美国,但是中国肯定不是今天的中国。

中国迄今仍然是一个非典型的现代国家,政府掌控着近乎无限的资源,庞大的国有资本集团盘旋在产业的上游并参与政策的制订。互联网是罕见的阳光产业,因变革速度之快和资源的不确定性,政府和国有企业迄今没有找到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获取垄断利益的路径。互联网为这个国家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商业进步和社会空间开放,同时也正在造成新的混乱和遭遇更具技巧性的管制,这显然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博弈正在进行,没有人猜得到它的结局。

中国的互联网是一个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奇特市场,不肯驯服的Google遭到了驱逐,Facebook的扎克伯格尽管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中文,却至今不得其而门入,而在中国内部,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互相封杀与屏蔽,已成为熟视无睹的事实。腾讯和马化腾,以及阿里巴巴和马云,正在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家,而与此同时,他们所被赋予的公共责任也是一门未尝破题的课程。

它已经很好,但它应该可以更好

微信搜索“IT资讯”关注抢6s大礼!下载IT资讯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