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峡大坝修建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
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是“大坝寿命”和“大坝投入”,咱们一个个来讨论。
三峡大坝的寿命,真的只有50~70年吗?
为什么网上会有这种说法?答案是水泥。
因为水泥的寿命只有50~70年,所以三峡大坝的寿命也这么短暂,而大坝自2006年5月20日建成至今,已经全面运行了19年,已经走完了寿命的1/3?
好巧不巧,在2018年还流传出一张三峡的卫星照片,仅仅9年就开始变形了?
首先,水泥寿命=大坝寿命就是纯粹的瞎说。
三峡大坝属于混凝土重力坝,而这类大坝的寿命取决于混凝土体量与质量。
整个大坝混凝土体积达1610万立方米,是全球已建混凝土量最多、坝体过流孔口最多、泄流量最大的重力坝。
再来看混凝土的质量,施工时采用性能优良的一级粉煤灰作为混凝土掺合料,不断优化混凝土原材量与配合,最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在浇筑的时候,采用混凝土骨料二次风冷技术,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
三峡大坝的设计寿命是150年,从2006年全面竣工开始算,大概要到2156年,但据专家估测,如果维护得当,三峡大坝的实际寿命可能要超过500年。
上文三峡大坝变形的图片该如何解释?
其实官方早就辟谣过,如果变形程度如此严重,不需要拆,一次洪水就能冲垮,现在三峡大坝还不是好好的。
真相是
Google Maps的图像功能在处理时频繁出错,这也不是例子,更何况,三峡大坝每年旅游人数这么多,变不变形大家心里都知道,只不过这种信息容易被某些特殊人员利用。
可能还有人提出异议,说三峡大坝表面已经有裂缝了!
这是真的,但表层裂缝由温度应力、混凝土干缩或温差导致,属于非结构性表面裂缝,不会对结构有直接影响,对其进行表层修复即可。
三峡大坝投入2500亿人民币,现在收回本了吗?
除了三峡大坝的寿命,投入成本是第二大争议点,很多人觉得,咱花2500亿人民币,造一座大坝,值吗?真相会让你体会到什么是“中国智慧”。
1.电费
三峡大坝拥有26台7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240万千瓦,从2003年开始就陆续发电,截至2020年,三峡大坝总发电量1399229吉瓦·时。
就算按照0.26元的电价计算,从2003年到2020年的电费收入已然超过3600亿人民币,仅仅靠电费,三峡大坝早就实现了盈利。
相比于传统火电,水电属于清洁能源,三峡大坝每年的发电量,能变相减少1.3亿吨二氧化碳、300万吨二氧化硫以及1.5万吨一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起到了“绿化”作用。
2.航运
三峡大坝没有修建之前,货运量约1000万吨,但在建成后,货运量直线上升,仅仅2022年上半年,货运量就高达7420万吨。
虽然没有明说,但三峡大坝蓄水后,船舶航运成本从从56.1元/(kt·km)降至35元/(kt·km),油耗从7.6 kg/(kt·km)降至2.8 kg/(kt·km),每年航运企业节约燃料费用高达约50亿人民币,三峡大坝变相通过提升通航效率间接创造经济价值。
船舶航运的发达,也为长江两岸提供了大量机会,截至2025年,三峡航运累计为区域经济贡献超5000亿人民币。
3.旅游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三峡坝区三峡大坝旅游区内。
从1997~2020年,三峡大坝累计接待游客高达3024万人次,近些年数据更是再创新高,例如2023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00万人次。
旅游收入多少?
截至2024年,三峡大坝旅游收入累计超过500亿人民币,带动周边就业人数超过10万人次,每年间接为周边航运、酒店、餐饮等产业,创造经济效益200亿人民币。
4.防洪
三峡大坝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立方米,占比高达56.4%,能通过灵活调节水位来减缓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三峡大坝,洪涝灾害会对中下游造成破坏,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在大坝建成后,通过调节直接减少洪涝次数,仅仅2020年,大坝防洪效益避免的经济损失就要超过1600亿人民币。
总结
三峡大坝总投入2500亿人民币,枢纽工程投入500.9亿元,移民安置费200.7亿元,电力工程153亿元,动态投入1600亿元。
很多人觉得不划算,但只要稍微了解过后,就能明白什么叫中国智慧。
这笔投入早在几年前就通过发电量回本了,每年的航运、旅游、防洪还能创造大量经济价值,所以不管出于经济还是环境目的,三峡大坝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水利工程。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