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徐延彬任江西省委办公厅主任(图)
16名环保单位人员因环评问题被环保部通报处理-环境保护
网信办发布《规定》规范APP:不得捆绑无关程序-APP
海关扣留大量海外代购包裹 称正常检查缴税放行-海外代购-代购包裹
民政部工作组赴河南鲁山处理老年公寓火灾事件-民政部
云南16日起提高26条高速路收费 官方回应称债多
福建莆田化工厂发生爆炸 现场黑烟滚滚(图)-福建莆田
“Account of the illness“ provoked the disaster, doctors by the patients ’ families and hacked to death
土耳其从伊拉克撤出部分军队 称之为“重新调整”
Auxiliary police officers in China “temporary“ puzzle: 850 Yuan a month, law enforcement often laughed at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六种更聪明的工作方法
The little girl with long hair2
No trading, no killing
Sora aoi on twitter3
有种屌丝级别的好妹子
如果没有好报,为什么要做好人?
再来随便发几张
Startling Russian girl blind date scene1
代沟,真好
世界五大海盗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Love the forty days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1
The Bermuda triangle2
Proficient in Eclipse
Such love down(擒爱记)
美女写真2
艳兽都市
Detective task-the top secret prostitution files
jdk1.6 for windows
Rio big adventure
aaa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7/1/14 8:02:31 Edit(编辑)
季羡林和周有光的世纪之争:要不要简化汉字-教科书-周有光

季羡林和周有光的世纪之争:要不要简化汉字-教科书-周有光

季羡林和周有光的世纪之争:要不要简化汉字|教科书|周有光|季羡林_新闻资讯

  编者注:原文发布于2016-11-02


  一 “双文化论”和“河东河西”论


  2008年端午节,我以“宁夏平罗国务院五七干校”校友的身份,第一次登门拜访周有光老人。那次拜见,相聊甚欢。除了叙旧,我也将一些思想文化上难以索解的问题,向周老请教。


  临别,周老送给我几本书,其中有《百岁新稿》《学思集——周有光文化论稿》等。周老对我说,他85岁退休以后,“离开专业的井底”,每日大量读书看报,撰写文化“杂文”,平均每个月发表一篇。这些书就是他从90到100岁所写文化杂文的结集。


  回来后,我开始一本接一本地读他的书,感受到周老在历史、文化、现实诸多领域,有许多令人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我特别注意到周老的“双文化”观点。大意是说,国际文化是世界各国所“共创、共有、共享”的共同文化,正在突飞猛进,覆盖全球。目前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之中,享受“双文化”生活。


  我对这个问题格外感兴趣,是联想到了13年前的1995年,对学界耆宿季羡林先生的一次访谈。那天,季先生向我详细阐述了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他认为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穷极分析下去。从而,他得出“21世纪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的结论。访谈后,我曾写过一篇题为《接过文化传递棒》的文章,介绍季先生的文化观(此文收入我与武宁合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的文化随笔集《书边人语》)。


  时值上个世纪末,季羡林先生的“河东河西”论,暗合了朝野对民族复兴的展望和自豪感,可谓盛传一时。但接下来,学界不断有人发文,对此观点提出质疑。我读到周有光先生“双文化论”的时候,人类已在21世纪生活了8年,该怎样重新认识所谓“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融合与发展”问题呢?细读周老的书,我感到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论”,更好地回答了这一令许多人感到迷惘的问题。


  周老并不赞成把人类文化分为东方和西方的“东西两分法”。他认为从地区分布来看,有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西欧文化四种传统文化。文化的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这样,人类文化才能不断前进。


  周老显然不赞成“河东河西”论。他认为该理论来自文化不变的传统学说——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往返迁移;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轮流坐庄。这是水平传播的不变论,把东西文化看作势不两立,是不了解文化演变的历史规律所致。


  周老认为人类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他描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政治方面:从神权政治到君权政治到民权政治;思维方面: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最为典型,它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革命、产业革命、民主革命,从“中世纪”逐步走向“现代”。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发展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系列发明和创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西方文化成为国际文化的主流,也就是国际化的现代文化。但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任何个人和国家都可以参加进去,从国际文化的客人变为国际文化的主人。


  有了现代文化,不是就不要传统文化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行不悖的。现代人是“双文化人”,既需要现代文化,又需要传统文化。


  双文化并存的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有早有晚。“发展有先后,殊途而同归。”


  谈到文化发展的未来,周老说:“文化是一条不断流淌的长河,今天人类还处于长河的源头。自夸现在是文明时代,那是缺乏自知之明。在第三个‘千年纪’(2001~3000)中,人类文化将进一步大大提高,那时人类会羞愧地回顾第二个‘千年纪’的20世纪是不折不扣的野蛮时代。”


  读了这些论述,我觉得长期以来感到困惑的许多问题,一下子清楚多了。于是,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论”》。这篇博文被民盟中央刊物《群言》主编叶稚珊女士看到,发表在2008年第12期的《群言》杂志上。邵燕祥先生看到这篇文章后,在1月9日的《文汇报》上发表《报周有光先生书》。邵先生说:“您以平实的言语,讲了一个关系人类命运的大问题,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我“为您的真知灼见折服”。


  后来,《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论”》又被《杂文月刊》《文艺建设》等杂志转载,还被周老的连襟沈从文先生之子沈龙朱先生收入家庭杂志《水》;一些网站也转载了,点击率还挺高。


  过些天,我突然接到周老儿子周晓平先生的电话。他说,爸爸很喜欢你写的文章,约你去聊天。


  我不免有点“受宠若惊”,赶忙赴约。先生见我来,非常高兴。打开话匣子,一聊又是两个小时。


  周老对我说,他的《双文化论》在《群言》上发表后,只是在很小的学界圈子里产生影响;而我的这篇文章,因为是与季先生的“河东河西论”对比着写的,引起许多人的注意,无形中扩大了“双文化论”的影响。


  谈到季羡林先生,周老对我说,他与季老只是文化观不同,个人交往没有任何问题。有一次开学术会议,他正巧和季老住在一个房间,谈了许多话。周老说,季羡林这个人还是很好的,他的《牛棚杂忆》也写得好。我们只是学术观点有不同。


  周老把学术观点的分歧与私人交往、个人评价分得很开,这种态度令人钦佩。我对季老的为人和在东方文化研究上的学术贡献也非常尊重,但在文化观上更倾向于周老。


  后来,周老在2010年出版的《朝闻道集》、2011年出版的《文化学丛谈》和《拾贝集》等文化杂文集中,都收入了我这篇介绍“双文化论”的文章,题目改为《从“河东河西”到“双文化论”》。在《拾贝集》中,周老还做了这样的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掀起一阵文化问题的讨论。后来,人们的兴趣转变,不再谈文化了。这时候,庞旸女士发表一篇讨论文化的文章,好似夜莺孤鸣,清醒耳目。庞旸介绍周有光的‘双文化论’,用笔简明扼要,胜过周有光原文。周有光反过来介绍庞旸的文章,要点如下……”


  看到这段话,我真有点脸红心跳。本来我只是对周老的文章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但周老却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我愧领之余,唯有感佩周老提携后学的热忱。


  二 汉字该不该简化?


  周老很欢迎年轻人去聊天,我也乐得经常去讨教。因此自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去拜望周老,听他谈天说地。周老也时常把他新写的,或者他看到认为不错的文章复印下来,让人邮寄给我。


  在与周老的聊天中,又涉及到了周老与季老的另一个学术分歧:对简化字的态度。


  2009年,有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议中小学增加繁体字课程”的提案。病榻上的季羡林先生就此发表看法:“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几千年都没感到不方便,为何到我们手里就抛弃了?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他还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汉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中国文化的信息都在那里面。”


  我曾经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又多年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在工作中对于汉字繁简问题,我也产生过一些困惑。于是再去拜望周老时,便就此问题向他请教。


  周老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发明者之一,也参与了一些简化汉字的工作。他说,作为汉字的一种辅助手段,拼音方案已显示出了巨大的实用性,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帮助中国走向现代化,对此质疑的人不多。简化字问题,他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其必要性:


  一是向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需要。周老说,1955年10月,中央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他被邀参会。当时中央说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可人民80%是文盲,现代化怎么搞?所以把希望寄托在文字改革上面。那时,部队里有一个叫做祁建华的教员,创造了一种速成识字法。给新兵扫盲,今天认5个字,明天认10个字,后天认20个字,三个月下来就可以看《人民日报》了。但他的方法在工人农民当中推广都失败了。原因很简单,新兵年轻,可以将整个精力都放在识字上面,工人、农民有工作、有家庭,这个方法行不通。


  周老认为,该不该简化,要问全国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简化汉字的好处是:好教、好学、好认、好写,阅读清晰。他说,汉字简化有利有弊,而利多于弊。繁体字笔画繁复、难写难认,简化后,有利于在人民大众中普及文化,也缩短了小学生识字的时间。


  二是,从整个文字的趋势来看,所有文字都是删繁就简。


  周老说,世界文字,包括汉字和外国文字,都有“删繁就简”的自然演变。古代两河流域的“丁头字”(楔形字)和古代埃及的“圣书字”,都有明显的简化。从历史上、理论上来看,文字都是越来越趋于简化的。


  他说,汉字简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项目,开始于清末。此前,其实一直都在不自觉中“简繁并用”。书本印的是楷体(繁体),写信用的是行书(简体)。


  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是清末以来长期简化运动的一次总结。这个方案采取“约定俗成”原则,肯定原有的简化习惯,加以整理,尽量不造新的简化字。


  他说,大部分简化字自古就有。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许多简化字,比如“车”字。他描述当初选择简化字是很谨慎的,比如“后”字,一个是皇后的“后”,一个是後来的“後”。为什么选这个“后”呢?“许多人批评我们选得不对,其实古书的《大学》一开头就用了五个简化的‘后’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种例子还有不少。


  第三,汉字简化并不影响文化传承。


  周老说,在三千三百年间,汉字“体式”不断变化,每次变化都包含明显的简化。你看: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行书。对甲骨文来说,篆书是简化;对篆书来说隶书是简化。篆书变为隶书称为“隶变”,“隶变”是剧烈的简化。《论语》原来用鲁国“古文”书写,到西汉已经无人认识,于是改用当时的通用体式书写,称为“今文”。历代都用当代通用体式改写古书,否则无人能读,如何继承?规范汉字是今天汉字的法定通用体式。用规范字,包括其中三分之一的简化字,是顺理成章的文化继承。


  谈到读古书,他说,图书馆里依旧有简化以前的繁体字古书,任何人都可以去阅读。小学生没有阅读繁体字的需要,中学生自学繁体字并不困难,因为7000个通用汉字中只有少数是简体字,大部分规范汉字不分繁简。许多简化字是类推出来的。比如,认识了一个简化的“鱼”字(四点改一横),就能认识一连串“鱼旁”的类推简化字。


  因而周老认为,简化字和繁体字是结合起来继承古书的,简化字没有妨碍继承,而是帮助了继承。


  第四,简化汉字不可能走回头路。


  当我提到季老和一些人的主张,问他恢复繁体字有无可能?周老说,恢复不了的。这个问题最好还是去问小学教师,由教育部做一个广泛的调查,听听小学教师的意见。小学教师肯定大多数都赞成简化字。要广大群众来学,一个字两个写法是推广不了的,必须要统一标准。


  他说,从1956年到今天,半个世纪,简化字在大陆已经普遍推行于教科书、报纸、杂志、一般出版物,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一团乱麻的汉字,有了全国一致的规范化,这是汉字历史的重大发展。


  他说,这里有个“书同文”的问题。大陆一直在进行汉字的“规范化”工作,提高了“汉字学”和“汉字应用”的水平。大陆人口13亿,用简化汉字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要让超过港台和海外华人十多倍的大陆人去迁就港台和海外,回到从前不讲规范化的时代,是明显难以做到的。书同文,是同于多数人,还是同于少数人;同于规范化,还是同于不规范化,这要在“汉字学”的深入研究中理智地培养共识。


  周老甚至认为,汉字简化得还不够,但是目前要先稳定下来。有一次他问联合国语言学会的工作人员,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哪一种用得多?对方说这个统计结果是不保密的,但是不便宣传。实际上联合国的原始文件里80%用英文,15%用法文,4%用西班牙文,剩下的1%里面有俄文、阿拉伯文、中文。1%都不到,怎么跟英文竞争呢?他认为汉字要进一步简化,才能更好地被世界接受,在国际上真正发挥作用。他预期21世纪后期可能还要对汉字进行一次简化。


  周老和季老,都是学贯中西、令人景仰的大家,都怀一颗为国为民之心,个人私交也很不错。但他们有着颇为不同的文化观和语言文字观。这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立意和出发点不尽相同。季老更多地是站在中国本位,从中国、东方传统的立场看问题的;而周老更多地强调:“要站在世界看中国,而不是站在中国看世界”,立意于古老的中国如何追赶世界现代化的步伐。他们的思考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都是有价值的探索;他们各自都会有自己的拥趸,都会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很大影响。从我个人来说,我更服膺周老的道理,当然,这并不影响我继续尊重季老。


  来源: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张冬





文章关键词:
教科书 周有光 季羡林

我要反馈
保存网页
环球网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