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Cut chicken slaughter: US police catch robbers also monitor artifacts,
三星巨无霸:承包全球五大地区手机行业第一名 - 三星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won some praise! See this message do not point
世界最大飞艇3月试飞:大屁股好污 - 飞艇
June 24 event, nubia,Z7,
微软反抗美国政府,苹果思科叫好 - 微软,苹果,思科
Lord Snowdon also revealed big news: Scotland in monitoring public telephony and network activity,
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3D打印”大热 - 中国制造2025,3D打印
遭遇“专利流氓”,小米进军美国举步维艰 - 小米,专利
Samsung S7,Edge tort, Huawei, Samsung claims 80 million Yuan,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Plump, too plump!1
徐若瑄展示美丽胸围3
In the world the most mysterious 21 place landscape4
迷人的靓女
Born After 90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campus flower photos5
Go to the national museum3
A man's favorite things10
青春清纯美女大集合2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1)
2012 national geographic daily picture5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Boxer Classic video3
Unix video tutorial19
电车之狼R
Call Of Duty5
Popkart Cracked versions Mobile phone games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9
matrix3
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
linux初级教程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3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9/10 8:24:14 Edit(编辑)
为什么腾讯能长盛不衰? - 腾讯,互联网+

为什么腾讯能长盛不衰? - 腾讯,互联网+

为什么腾讯能长盛不衰? - 腾讯,互联网+ - IT资讯

我们把腾讯作为一个截面,和大家分享为什么腾讯能长盛不衰,逻辑是什么?

原来我在公司都是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我会认为所有的经验都是可以分享的,但很难复制,因为每个经验都有当时当刻的使用范围,拿过来用在不同的实验工作中未必马上见效。

但有一个东西是可以做的,把所有的经验汇总起来,把当中的共性抽离出来,可以得到一个方法论。方法论是一种能力,是可以学习到的。如果这个方法能吸收以后马上可以运用到各位的工作当中,得到改善,这是我们今天力争达到的目的。

一、互联网+时代必须拥抱不确定性

2013年,大家提到的很多东西都是互联网思维:平台思维、流量思维,诸如此类。2014年,提互联网转型。2015年,提互联网+。从这个时间跨度来看,不同的提法,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角色的人都在讲这个东西,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什么是互联网+?本质是什么?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不确定性严重压倒确定性变成社会常态。我们原来以为按照固定的经验、固定的资源、固定的研发方法就可以做出一款好的产品,可以被市场接受。但互联网+时代以后,这个事情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你会发现很多团队在转型,在创业的时候,原来的方法不适用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产品要做什么方向,而且这个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本质化。

不确定性在手工业时候基本不存在,因为手工业在某一个小村落里,一个工艺人、木匠,所面对的市场可能就一百个人,这一百个人可能老死都不会走出这个市场,他们做的产品是极度确定的。这些手艺经过几百年的流传,一步步过来,没有任何变化,最多也就是行为创新。

到了工业时代有特别大的不同,以汽车为例,汽车类型非常多,但是每个人对汽车的需求不一样,所以不确定性变大。但汽车的工业时代和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还有一个不一样的情况,就是体现的品牌,虽然每个人对汽车的要求不同,但车企往往是用少数的车型去满足大部分的市场需求,比如福特汽车卖得最好的也就三四款,但可以卖给几百万用户。虽然不确定性增加了,但还是可以用少数产品形态满足绝大部分的需求。

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个不确定性完全变大,变到无穷大。这就让我们原来的产品生产方式、设计方式、研发方式、组织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不能变革的话,大部分创业公司和传统型公司会走下坡路。

如何应对这个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面对用户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只有一条路,就是跟你的用户距离更近一点,永远跟你的用户接近。以前产品上线就完了,现在产品上线才刚开始,这是你和用户之间的媒介,才刚刚和用户发生关系。跟你的目标用户连接,要不停地听他们的反馈,收集他们的意见,跟他们做朋友,这样才能做到你的产品跟用户零距离

二、打造面向用户的产品

以前的工作模式还适用吗?互联网时代没有人告诉你需要什么,这就是现在做产品最大的痛点。

有一个产品说要做线上APP,以后要有12项主要功能,每项功能里有多少个特性要去分组,然后倒推计划,每一项要完成多少,希望完全根据立项计划一步步去推进。

你会发现这当中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现在做的是不确定性产品,有人告诉你做一款产品一定能赢得用户和市场吗?不太确定。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要做不同的迭代,两个迭代之间的周期尽可能短,在极短的时间里作出一个迭代的产品

迭代是为了什么?今天发布产品的1.0版本,不是为了把这些功能全部做完。产品一旦发布上线,马上丢给目标用户,听取他们的反馈,所有的反馈意见会收集上来,作为2.0版本的输入。因为跟用户有直接的渠道,收集速度比较快。

下一个迭代基于上一个迭代的输入立即进行。这样每一次迭代都朝着用户需要的方向在进行,有可能你的产品赶不上微信,但永远在朝着用户认可的方向在做。每一次迭代就像人的心跳一样,你的心跳速度有快有慢,产品上线初期可能要快,中期可能会相对稳定,但一定要有迭代。

张小龙在做微信的时候,人们问他你下一步微信要出什么功能?他说:不知道。因为下一步的功能要根据用户反馈的需求,这个版本刚发出去,用户反馈还没收集回来,怎么知道下一步什么功能。

产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演化出来的,在每一个迭代里要确定自己的变化。

什么叫迭代?迭代就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它不是研发的周期,它是一个需要重复反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逼近所需目标或结果,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称为一次迭代,而这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结果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产品不是设计出来的,产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逐步演进出来的

互联网+的团队有什么大的变化?原来传统的思路是,做一个产品就立一个项目,选出人数,定一个时间进度。立项是非常谨慎的,需要了解用户需求,把风险降到最低,再计算投资的资源和钱,力争把所有风险降到最低再开始。

为了把这个定出来,我们还要遵循非常严格的计划。计划定出来后,过程中要管控变化,一旦不按照计划,我们会认为跟计划有偏差,产品经理做产品经理的,运营经理做运营经理的,研发的做研发的,没有人对结果负责,只对本职工作负责,这是传统思路。

互联网+时代是什么情况?不会立项到12个月以后,因为那时候的结果谁都不知道,不可能看到12个月以后是什么样子,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演讲现场

第一,你可以做到的是在最可能小的时间里,比如四周甚至两周时间里可以做什么。

我不会先规划一个特别庞杂的系统,但可以把大的任务分散为小任务完成,做一个最简单、最小的可执行化的版本,然后改变。

第二,团队自驱;

我们只分工作职责,但不分工,你可以叫自己是后台工具,但版本上线以后你也要做运营的事,不能说版本上线就不管了。分职不分工,职位可以分开,工作要一起来做。

第三,频繁发布;

我们看到很多传统企业甚至传统IT公司,三个月上市一个版本,有的两个月就非常自豪。腾讯有一款产品,原来叫全民偷菜QQ农场。最疯狂的时候,QQ农场一周迭代23个版本,做这个事为了什么?因为每发出一个版本都有海量用户在用,海量用户反馈,驱使这个团队要快速响应这些需求,把用户特别热爱的功能细化,必须要频繁地发布。

最后,要面向产品。

我们不是项目做完就结束了,虽然项目有立项截止,但产品只有开始永无结束。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项目有明确截止时间的,但产品是要一直服务下去的,所以我们面向产品,要对最终的产品负责。

三、打造面向产品的组织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应该变成什么样?我们应该搭建产品型组织。怎么适应这个变化?传统的一些组织结构,研发、生产、销售,各科室底下再一层层分解。如果还按照这种流程化的组织结构,一周几次迭代是不可能完成的,互联网+时代需要快速迭代。

过去的组织结构有什么问题?

第一,各司其职,各为其主,做好自己部门的事就行了。

第二,资源复用。所有部门都去抢资源,流程驱动,各部门做什么事都按照流程走。然后里面都是资深专家,有很多专家都是过度的,派一波人在这里面。

项目和产品最本质的差别:项目是临时性的,项目是面向客户的,项目是目标明确的。现在做互联网+的产品,如果你还是要立项,设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但除非这个点你能确定,按照项目的目标排期,但这件事没有人能拍胸脯说,因为太多不确定性,所以你必须要面向产品:

产品第一要长期性的;

第二要面向用户的,面向用户时,需要洞察,我们叫用户画像,叫科学的洞察报表;

第三,产品不存在探索方向,每一个版本都是对方向的一次探索和实践。

产品型组织应该怎么搭建?

说到底就是双中心的产品化:

第一个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

第二个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组织。

实际是这样的一张图:

我在最上面,所有的组织都是面向用户的,然后下面有大量的事业部,每个事业部有主力产品和创新产品,主力产品负责营收,创新产品负责未来的方向探索。下面是资源型组织,比如投资委员会、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公关部、品牌部等等,哪个产品做得好我就给谁,这就是微信会出现在腾讯而不是其它企业的原因。

在这腾讯的产品组织结构里,微信已经在BT里孵化,同时孵化的还有两个团队,内部已经杀死了两个非常厉害的产品,所以这件事情一定会在这个组织结构里发生,而不是其它企业。

四、面向产品的组织四力模型

如何衡量一个组织是不是面向产品的,我认为它要具备这四力:用户力、产品力、运营力和研发力。

第一,用户力;

用户力是什么?直接接触用户,直接连接用户。要建立对用户的渠道,运营人员有没有跟你的用户在一起。在座各位应该有人听说过什么叫冷启动概念,很多人问我产品出来以后如何经过冷启动?我说如果你的产品要经过冷启动,你就失败了,因为从第一张草图的时候就应该有用户了。

十个人每个人负责十个用户就有一百个用户,一百个用户至少是种子用户,要有种子用户才能再经营,这样才解决了冷启动问题。

假如经过冷启动了却没有资源怎么办?你已经具备了一百个种子用户了,假设每个种子用户都有一千个好友,发一个朋友圈,10%人看到,大概有一万人能看到,已经有一万个用户了,一万个用户对做产品的人已经足够了。

我的用户不仅使用我的产品,还要参与我的产品。如果我做出来的版本用户说,这好像是我上次使用不爽的,那这次又改了。用户有一种心态,这个产品要符合我的调性,所以要和用户做朋友,借助用户的力量去改善和传播产品,而不是去做营销,这需要洞察用户所需。

第二,产品力;

产品力是什么?我们要打造长生命周期的核心产品,企业能力或服务产品化、打造产品型组织。

第三,研发力;

研发力是什么?具备自身造血的能力,持续迭代和创新,提高研发创新、管理能力。

第四,运营力。

运营力是什么?产品上线才是我们运营的起点,要让用户从使用产品到讨论产品,都要有话题。最担心的是没有任何反馈,一片骂声也是负反馈,负反馈也比没有任何反馈好。

五、用户才是产品的方向

认识用户比什么都重要,而认识用户是有科学方法的,不是听某一些经验大牛说我在这个行业里干了十年,做了类似的产品,我有经验。这当中一定有科学的方法,要有用户画像。当有人给你提出需求时,你需要按照用户画像对比,这才是我们做产品的重心,了解不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心理。

什么叫极致的产品?有人说产品是一堆功能的集合,好像也是这样。即便是功能具有特性,这当中也有本质的需求,我要的是一件干净的衣服,不是要一台洗衣机,所以你的产品就是其中用户的一个解决方案,不一定是哪一个对,你要丢给用户试试,快速迭代以适应的产品方向。

当把这些全部放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件事情变得简单了,更清楚了。所以我们说用户会产生需求,当他有大量需求时,需求是可以成为特性,特性才能形成产品。

什么是特性?

特性是功能和服务。用户在使用产品特性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体验,用户只能感受到体验。

什么是体验?

张小龙说为什么微信会成功?微信跟同类的产品比,比它炫的没它简单,比它简单的没它快。快、炫、简单,这些就是特性。用户要的是特性,而不是功能,当你把功能打包成特性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做出一款有温度的产品。

什么是动态运营?

现在所有创业做产品,无非做了两个圈:第一个是用户需求圈,第二个是产品方案圈。所有的产品,所有做团队、做业务、做公司的人都想让这两个圈越大越好。有些产品做出来以后死活没人用,没任何反馈,什么原因?这是因为两圈没有任何交集。有些产品做出来了,少数人在用,但活跃度不高,怎么推都不能再次激活,什么原因?虽然两个圈有交集,但交集太少。

只有当这个交集不断重合了,才能打造出一款直指人心的产品。怎么让这两个圈集合在一起,经过洞察和梳理,不断地把用户的需求反馈给产品部门,然后做下一次迭代,迭代完了再拿出一个产品方案再试,不停地转这个圈,直到用户说这是我想要的。

为什么要让这个圈转得更快?要达到用户真实的需求,就要倒逼生产马上进行,迭代周期一定越小越好。怎么样让它变得越小越好?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的急速研发能力。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大量的用户需求进来,把需求值进行梳理,进行一周的小计划,这一周我们做快速迭代,迭代以后做持续交互,然后再去回复。产品上线以后会发现有个特别大的不同,这里面会有种子用户,十个人的团队每个人服务十个人,就是一个百个用户,一百个就会产生第二级的一万个。

核心用户一定是第一时间看到,有什么问题马上反馈,如果反馈可以的话,这个版本会再去发布,正式发布以后再持续运营。腾讯的产品经理天天读用户反馈,大道至简,别无他法。产品经理在腾讯天天做这种重复性的劳动,看似枯燥,但非常强

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下互联网+时代必须拥抱不确定性,发生变化以后给了一个解,叫双中心产品化:打造面向用户的产品,打造面向产品的组织。

最后给大家一个工具,叫四力模型:能力模型+诊断工具。只有具备四力模型的组织才能做出一款极致的产品。

谢谢大家!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