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final examination papers out, friends: this is the Internet,
Counting 14 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Apple acquisition,
Papi酱:直播声音太Man,是视频出了问题 - Papi酱,网红
《X战警:天启》灵蝶曝照:大秀性感美臀 - X战警X战警:天启
New service: the app can pay the electricity bill,
上传意识得永生?这事严重不靠谱 - 意识
VR视频最大难题:像素犹如北京雾霾天 - VR视频,VR
Syria electronic Army: we also hacked off the eBay and PayPal,
NET exposure courier beat old video: the persons concerned had been arrested,
嫌天太冷:任性游客自带空调住酒店 - 空调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Extremely rare TianShan Mountains snow lotus2
The little woman's bright wire3
这玉米,买还是不卖?
Summer is most suitable for young people to travel in China2
抗日又出雷剧情
人美胸美腿更美3
深圳的风光
大人物的礼物
西游四格漫画(一)
Thrilling English baby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4
功夫熊猫2(下集)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2
XML+Web+Service开发教程
Boxer Classic video3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8
Sora aoi - one of more PK
linux初级教程
Boxer vs Yellow4
卡丁车单机版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8/2 10:35:28 Edit(编辑)
资本困兽雅虎,死亡是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 - 雅虎

资本困兽雅虎,死亡是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 - 雅虎

资本困兽雅虎,死亡是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 - 雅虎 - IT资讯

编者按:本文作者吴军系计算机科学家,曾任腾讯副总裁、谷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大学之路》。

雅虎终于被出售了!

雅虎对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互联网上冲浪的网民来讲并不陌生,曾几何时,它就是互联网的代名词。这家曾经的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2001年初互联网泡沫达到高潮时,一度市值高达1200亿美元左右。今天它在亏损了一段时间后,在投资人的压力下,不得不将主营业务卖给电信业巨头Verizon,只卖了区区48亿美元。虽然我很多年前介绍雅虎时就讲,它作为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不复存在,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作为一个使用雅虎二十多年的老用户,我仍不免有不少感慨。

雅虎卖便宜了吗?

在评述雅虎被收购事件之前,我们必须先更正很多媒体和读者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雅虎被贱卖了,或者说雅虎这几年因为业务江河日下错过最好的出售时机(2006年微软曾经出价446亿美元收购雅虎)。这个错误的认识,或许来自于媒体标题党有意的误导,或许来自一些人的无知。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雅虎这次出售的只是它的主营业务加上相应的不动产(办公楼),而不是全部资产。一个大公司的资产通常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 净现金资产(现金+顾客应付款-债务+抵税额度)

· 所经营业务的价值

· 投资资产的价值

· 不动产

· 品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一般来讲,互联网公司主要的价值体现在所经营业务的价值和无形的资产上。但是雅虎情况有所不同,它目前有近400亿美元(按照2016年7月份的股价计算,大约为390亿美元)的投资(主要是阿里巴巴和单独上市的雅虎日本)和50亿美元的净现金资产,这些构成了雅虎资产的大头。另外,它的专利也会是相当值钱的,根据微软购买加拿大北电公司和Google购买摩托罗拉专利的价格,这部分资产的价值至少在10亿美元以上。如果再加上这次以48亿美元卖给Verizon的业务和房地产,算下来今天的雅虎还值500亿美元左右,远不是很多人想象的“不到50亿美元”,甚至也比当年微软开出的446亿美元(收购雅虎全部资产)高出了许多。如果再考虑到上次微软收购失败之后,雅虎的干将陆奇离开公司到了微软,并随之带走了大批雅虎精英的话,雅虎今天能交出的这份答卷已经相当不错了。

当然,如果拿2001年互联网泡沫时1200亿美元峰值的标准来衡量,今天雅虎的市值确实被腰斩了。不过,雅虎已经是那个时代全球诸多互联网公司中表现最好,寿命最长的公司之一了。和雅虎同时代的网景公司早已不存在,市值曾经也超过千亿美元的美国在线(AOL)最后在卖给Verizon时,(全部资产)只卖了40多亿美元,长期在微软羽翼下保护的MSN从来就没有盈利过,而且今天更是无人使用了。在雅虎之后,中国诞生了一批类似雅虎的公司,具有代表性的是新浪、网易和搜狐三大门户网站。今天它们在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力也是不断在走下坡路,除了网易因为游戏做得好盈利比较可观,另外两家一直在微利和亏损的边缘徘徊。

不仅那个时代诞生的互联网公司今天境况不太妙,就是站在那一次互联网泡沫风口高飞的其他IT公司,境况比雅虎好的也不多。今天,相比2000年的高点,思科公司的市值下跌了70%以上,英特尔公司的跌幅也是如此,太阳被收购时跌掉了90%,而曾经得益于互联网基础建设发展的电信设备公司,如果北电、朗讯等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因此,雅虎获得今天的这个结局,虽然有它自身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属于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或者说那一拨浪潮过去了。

从互联网1.0到移动互联网

雅虎诞生的时代(1994年)我们今天把它称为互联网1.0的时代。那时,整个互联网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利用互联网做任何事情都有机会。同时,也正因为是一片空白,任何互联网公司必须做所有的事情,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在互联网1.0时代,一个网站(或者互联网公司)想要获得用户以及从流量而来的广告收入,就必须自己做内容,自己构建IT服务,自己想方设法地传播,同时还需要自己寻找广告客户。因此,那个时代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是媒体公司、又是IT公司、既是通信公司、又是广告公司。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些被称为门户网站的公司其实自己的定位相当不清晰。它们的业务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随之也导致了相应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矛盾。新浪公司在早期就将创始人王志东等人“赶走”,实际上就反映出它是将自己在定位成媒体公司还是科技公司上的矛盾。这种定位不清晰,可以讲是互联网1.0公司的天生缺陷。相比其他互联网1.0的公司,雅虎可以讲是做得最好的,这也是它成为了那个时代代名词的原因。

互联网1.0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凡是和互联网多少沾点边的业务,互联网公司都想做,因此那些大型门户网站的产品线长得不得了。雅虎曾经拥有新闻(门户网站)、财经、邮箱、酒店机票、电子商务、搜索、视频、招聘、即时通讯等非常长的产品线,产品数量多到了用户必须先用搜索引擎搜一下雅虎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才知道该用哪一个的地步。类似地,早期的腾讯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以至于整个行业都觉得它的触角伸得太长了。由于互联网早起各种业务有很多空白的地盘,因此那种野蛮圈地、粗犷式发展所潜在的问题暂时被高速发展的表面繁荣所掩盖了。

但是,信息时代不再是一个打造航空母舰,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形成19世纪末那种企业联合体的时代。这个时代强调分工,强调发挥特长,把一件事情做好做精。在互联网泡沫破碎之后,互联网行业渐渐进入了2.0时代,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用媒体行业的一个术语来表达就是“制播分离”,也就是说制作互联网内容的(人和公司),与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平台公司)分开,前者集中精力把内容做好,后者把服务做好。今天全球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GoogleFacebook,其实并不拥有什么内容,它们实际上只是分发内容和互联网服务的渠道而已。Facebook之所以成功,并非仅仅是作为一个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早就有了,而是作为一个互联网2.0的平台,一个用户和软件从业人员可以自由发放自己内容和软件的平台。

通常,一个时代会造就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公司,而不是继续成就上一个时代的公司,这一点在《浪潮之巅》的基因决定论中已经有很多讲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到了互联网2.0时代,第一代的公司大多落伍了,就连Google虽然在很早就时收购了Blogger和YouTube这样的互联网2.0公司,依然一度被更为彻底的互联网2.0公司挤压得非常难受。而腾讯也是在那个转型时代危机四伏,它和360以及新浪微博的剧烈竞争都发生在那个时期。并非上一代公司做得不好,而是时代自然选择的结果。

Google腾讯的第二次腾飞是幸运地赶上了新的一代互联网浪潮,即移动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3.0。拥有安卓操作系统的Google,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移动互联网,以至于它在和Facebook的竞争中重现获得了优势,而Facebook则通过收购Instagram和Whatsapp(可以看成微信的国际版)等移动互联网公司,算是赶上了这一次3.0时代互联网的浪潮。类似地,腾讯公司远远甩开和其他游戏公司(腾讯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游戏)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微信这一款产品。2014年,当Facebook以200亿美元左右的高价收购一家仅有百人的Whatsapp公司时,大家都惊呼这个价钱是否太高了。但是,要知道如果腾讯没有了微信,它今天2200亿美元的市值至少会被腰斩,也就是说,Whatsapp比微信便宜得多。Facebook必须付出这个价钱,这是它需要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缴纳的入场费。类似地,阿里巴巴在外界普遍不看好时要坚持做自己的手机,也是因为它需要支付新时代的入场费。

在短短的20多年间,互联网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以至于20多年前最大胆的预言家都没有想象出今天互联网的繁荣。在这样也个飞速发展的年代,会不断成就新的伟大的公司,也会宣布那些曾经伟大的公司被淘汰了。像Google或者腾讯那样,几乎错过了互联网2.0时代之后,还能在3.0时代再次赶上来的,可以说是奇迹,这里面运气的成份要远远大于所谓管理者的水平。而雅虎则没有Google腾讯的运气,它是被时代淘汰了,因此它得到今天这个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

资本之恶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些雅虎的失策之处,以便在今后吸取什么教训的话,那么它一开始在基因上就出现了问题,而这个恶果在后来渐渐显现出来了。

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这个基因很难改变,而公司的命运又和它的基因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服务于大型企业的IBM公司,很难做好个人电脑这种面对消费者的产品,传统的软件公司微软,很难做好互联网的服务。因此IBM错过了引领个人电脑时代的机会,微软错过了互联网时代的机会,这毫不奇怪。而一个公司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始人。Google百度的创始人都是工程师出身,因此这两家公司发展成了以技术为主导的公司;腾讯Facebook的创始人从本质上讲是产品经理,因此这两家公司注重产品体验;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创始人是商人,因此这两家公司是以商业驱动。我们很难说,注重工程,注重产品和注重商业哪一个特点更好,但是有特点总比没有特点好,因为在公司困难的时候,它能够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限,把全部的力量聚焦在一个点上突破困境。

如果一家公司创始人比较弱,或者说缺乏一个坚定的理念,那么他们对公司基因的影响力就比较小,而且公司会显得没有特点,很不幸的是,雅虎的创始人本身没有明显的特点,导致了雅虎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特点的公司。应该讲作为斯坦福的博士生,雅虎的杨致远和菲洛还是重视技术的,菲洛自己甚至一直作为他们系统管理员的第一替补,但是相比Google,雅虎算不上一个好的技术公司,因为它并不相信技术做到极致可以完全取代人,而Google相信这一点。雅虎对产品的体验非常在意,它比Google更加迎合用户,但是它并不像苹果那样知道如何引领用户。在商业上,杨致远天才地发现了广告这种适用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但是他和菲洛都不是好商人。

杨致远和菲洛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他们采用了教科书里(和现在媒体上)一直赞誉的做法——引进职业经理人。早在雅虎上市之前(1995年),它就引入了第一位CEO(Tim Koogle),而杨致远则成为了雅虎的首领(Chief,有的地方称他为酋长),菲洛则专注工程细节,因此雅虎的基因在开始就没有很好地形成。

在引入职业经理人做CEO的同时,雅虎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资本控制了。最初控制雅虎的是像孙正义这样的风险投资人,好在这些人不太干涉雅虎的业务,但是上市之后,追求快速利润的华尔街资本逐渐控制了雅虎,那么雅虎就逐渐变成了将目光放在下一年财报上的公司。在互联网泡沫破碎之前,虚假的繁荣掩盖了雅虎的问题,但是到了2001年美国经济下行,互联网泡沫破碎之后,雅虎的问题就开始显现。这期间来自华尔街的CFO德克尔(Susan Decker)通过她所擅长的成本控制方法帮助雅虎扭亏为盈,但是德克尔缺乏技术经验的问题使得雅虎无法准确把控未来技术的发展。德克尔甚至不看好Google的未来,以低于Google上市价的低价私下里卖掉了所持有的大量Google股份(这部分股份入股如果持有至今,价值超过它向Verizon出售业务和房地产的总价)。而同时,来自传统媒体的新CEO塞谬尔虽然有心致力于打造一个技术公司,但因为不懂技术又缺乏这个能力,因此,在Google上市之后的两年里,他一直靠逐渐出售Google的股票维持表面上还说的过去对财务报表,直到能出售的Google股票告罄。在这期间,杨致远和菲洛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已经占到了雅虎的10%以下,因此他们在雅虎的作用仅限于了精神领袖。值得一提的是,幸好当时杨致远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以雅虎中国的资产加上十亿美元的现金从软银集团孙正义的手中收购了阿里巴巴40%多的股份。

华尔街虽然能够靠资本控制着雅虎,但却不能给雅虎指引方向。互联网行业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可以任命一个职业经理人守着现有的生意。在急剧变化的互联网产业,只有在这个行业里一直打拼的老兵,才有可能把握它发展的脉络,而雅虎的管理者塞谬尔和德克尔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当一个企业的盈利不再能快速增长时,华尔街(和其它资本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换CEO,这中间时不时地出现像伊坎(Ichin)这样投资人动不动就跳出来要罢免董事会的事件。于是从2007年-2012年6年间,雅虎前后经历了6任CEO,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华尔街给雅虎造成的混乱,我在那个时期才敢大胆预言雅虎作为独立公司的日子不长了。

接下来在2012年,新锐的梅耶尔接管了雅虎,作为工作狂的梅耶尔以身作则,一度给这家死气沉沉的公司带来了新气象。而华尔街也一度给予她扭转乾坤的时间,但是在一个缺乏灵魂,被资本左右的公司里,任何人都很难扭转乾坤。从投资人到角度看,在雅虎的业务还能卖点钱的时候将它变现,最符合他们的利益,这样无可指摘。

可以讲,雅虎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缺钱,直到今天它的账上还有的是现金,更不要说大量可以变现的其他公司的股票了。但很多时候光有钱是办不成事情的,毕竟事情是需要人来做的。因此如果一定要评断一下在成就事业时,钱和人谁更重要,至少雅虎的教训告诉我们,人最重要,而钱不仅是次要的,而且有时会帮倒忙。

连接的时代、智能的时代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总有人会想,如果让雅虎重新走一遍,它是否能够不再错失一次又一次互联网的发展机会?事实上这是非常困难的。应该讲,雅虎在战术层面并没有太多的失误,它的很多抉择在当时看来都是正确的,虽然在今天我们把它们称为失误。在那个什么都需要做,什么都可以做,而又不缺乏资金的互联网1.0阶段,选择这种到处圈地、到处撒种、四处开花的策略显然是合理的,而如果像Google那样只专注于一项技术反而显得不合理。Google之所以选择把搜索做精做好,除了佩琦和布林能够对钱财看得比较轻,能耐得住性子做一件事以外,客观条件也促成他们只能这么做。Google在第一次正式融资(A轮)之后,互联网泡沫就破碎了,它再也融不到钱了,好不容易融到的2000万美元得省着花,因此只能做好一件事。

到了互联网2.0时代,雅虎作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网络媒体,有着最多的展现广告收入公司,如果让它搞制播分离,走互联网2.0的道路,无异于壮士断腕,谁在CEO的任上都不会去做这个决定。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梅耶尔是想引导雅虎转型,但陆奇等工程精英悉数离去,这时已经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当我们回顾一段历史时经常发现,若将自己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就能理解当时的人所做的那些事后看似错误的决定,其实完全是不得已,换了我们也会这样做的,这似乎就是历史的必然性。

技术总是要不断往前进的,任何人和公司都不可能靠守着一种技术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站在浪潮之巅,远比固守现有的地盘更重要。以雅虎所代表的互联网1.0时代早已过去,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已渐近顶点,大家不禁会问接下来的浪潮是会什么?我们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面连接的时代和超级智能的时代。

从雅虎时代那种机器和机器的联网(互联网1.0),到今天人和人的联网(移动互联网),再到今后万物之间的联网(IoT),我们越来越发现连接比拥有更重要。我们今天常说的O2O,共享经济,就是以此为前提的。GoogleFacebook,不拥有多少内容,却能成为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淘宝不拥有商品和物流,却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商场,滴滴和Uber不拥有一辆汽车,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公司,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连接,既包括人与人的连接,也包括人与物,以及在未来物与物的连接。

连接会产生大数据,数据的处理需要智能,而这个智能远非人类每一个人的智能就够用的,它需要超级的、机器的智能,这将是我们人类智能的延伸。在未来,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全面智能化的社会,我们将获得无限的机会,同时也将迎接空前的挑战。

死亡是一个公司对社会最后一次贡献

从雅虎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技术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能够体会在信息时代其实很难追求办一个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握每一次技术大潮。对于任何公司来讲,它都属于一个时代,当一个时代过去了,它的历史使命就已经完成了,因此它的终结并非是一件坏事,只有这样才可以释放出资源投入到更重要的产业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是一个公司对社会最后一次贡献。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