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小米的战略瓶颈:天才少年长大,却接近了凡人 - 小米,雷军,小米手机,互联网
阿里283亿元投资苏宁,等于买了份保险 - 阿里巴巴,苏宁
评论:运营商“注水”式降价,自私自利 - 运营商,国企改革
Women section: look at these technology companies worry about Queens,
《星球大战7》北美上映:票房横扫各项纪录 - 星球大战7,星球大战
无人机让黑熊心跳加速,并非因为“爱情” - 无人机,动物
再回首,IE浏览器那被黑的一生 - IE,IE浏览器,斯巴达
Serendipity: the United States anti-counterfeiting Coalition IACC President Alibaba shares,
教育部:七成留学生愿意学成回国 - 教育
About 4000 Yuan: iPod creates a child, the father of karting,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漂亮脸蛋魔鬼身材2
Sora aoi in China1
这才是真正的人体艺术3
美女和狗狗1
Azusa Yamamoto2
Group of female porn in 《westwards》, uninhibited woman threatened to not the bottom line1
各种囧况!玩游戏最不喜欢出现的十件事(点评)
A man's favorite things12
Hunan road lawenforcement vehicle pursue overload car caused the car turn and man is died
恶搞漫画2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15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7
asp.net技术内幕
双旗镇刀客B
Unix video tutorial11
matrix2
美女写真2
Love the forty days
Sora aoi - one of more PK
Macromedia Dreamweaver 8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1/30 8:21:25 Edit(编辑)
没完没了地摆弄手机,究竟是想躲避些什么? - 手机控,低头族

没完没了地摆弄手机,究竟是想躲避些什么? - 手机控,低头族

没完没了地摆弄手机,究竟是想躲避些什么? - 手机控,低头族 - IT资讯

人人皆知千禧一代绝大多数都是“插电”的一代。他们之中85%的人拥有智能手机,而80%的人都与他们的手机相拥而眠。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千禧一代。

(国外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千禧一代”(1984-1995年出生),他们差不多与电脑同时诞生,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念着“老板靠边站”的嚣张对白走入职场。他们习惯一心多用,有着灵活的头脑,并娴熟地使用高科技产品来延伸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职场外星人”,你决不能要求他们跟公司同呼吸共患难,因为他们只跟自己同呼吸共患难。--摘自百度百科)

不过,千禧一代仿佛已经认识到科技带来的压力。有研究表明,科技让我们所有人——无论是千禧一代、X一代、婴儿潮一代——都变得倍感压力。据剑桥大学和南加州大学最新的两份研究调查显示,千禧一代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比他们的前辈们都更为严重。此外,2014年还有一份来自加州州立大学的校外研究报告称,千禧一代自承与他们的智能手机分离是滋生其焦虑情绪的主要诱因。所以手机在身边时我们觉得有压力,但不在身边时也好不到哪儿去。

(Gen Xers是国外的提法,generation x指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出生的那拨人,意为“失落的一代”;Boomers指那些在第二次大战后大约二十年期间出生的人,尤指1946年到1965年之间出生的美国人。)

正如多伦多约克大学通信研究部主任David Ellis告诉皮尤研究中心的那样,“我能感受到千禧一代将在线社交当作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并且日益受到它的困扰,而他们的智能手机却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这种沟通的机会。”

(PEW Research Center皮尤研究中心:是美国的一间独立性民调机构,总部设于华盛顿特区。该中心对那些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的问题、态度与潮流提供信息资料。)

千禧一代可能会觉得这些压力极其强烈,但我们很孤单: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科技都怀有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每天,我最少能听到一次人们在抱怨自己的手机,信息泛滥的收件箱,或者时时刻刻触手可及的现实。然而最近,每次我去做冥想静修的时候(禁用手机),也会有意无意的听到人们在抱怨“失联”如何的让他们坐立难安。我们清楚知道超连接生活(hyperconnectivity)的存在让人精疲力竭,表面上我们渴望能与科技之间寻求更为平衡的关系。但一旦离开了科技,我们又常常心生恐惧。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压力?而我们真正害怕错过的又是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对手机和电脑的盲目依赖是有一定作用的,虽然暗藏凶险,但能逃开不舒服的感觉,毕竟,有多少人能够习惯性的接受和拥抱那些我们感到尴尬、无聊或者寂寞的时刻?我们通常不是发信息骚扰朋友,就是刷刷推特,收收邮件——或者吃点零食,再不然就抽根烟来打发掉这些时间。那时,有个瑜伽老师建议我仔细地想想每次想抽烟时内心的感觉。后来我才发现每当从A点去往B点的过程中,或是等人的时候就会因为独处而生出不适感,而这时又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来分散注意力的话,就会极度地渴望抽烟。我相信其他烟友们肯定能够体会这种用抽烟来放空自己的感觉。

在下决心戒烟之后的那段日子里,我的焦虑几近爆棚。而我第一反应不是去做正念禅修,探究时刻涌上心头的纷杂情绪。相反,一想抽烟时我就完全停不下来的要去摆弄手机:一遍遍强制刷新我的邮件状态以确保我在“掌控大局”;翻来覆去的浏览Tinder(国外的一款手机交友APP)上的交友信息以提醒我自己还有人在陪伴着我;不然就是往Instagram上使劲发图片,彷佛只有得到了人们的回复才能证明自己的幽默和风趣。总之,我用网瘾替代了烟瘾,而两者都是我试着远离焦虑的一种方式。(是的,‘科技成瘾’是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探索的一个领域。)

生活中那些我们不喜欢的部分——焦虑、愤怒、我们的恐惧、我们无法满足的欲望,还有我们努力维护的界限以及照顾自己的压力,有各种办法可以来远离它们,而手机和烟只是其中的两种。不管是吃零食、抽烟、或者刷e-mail,所有的这些回避策略统统都是服务于同一目的的。只不过手机是所有的办法里最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而已。

与新闻、邮件、短信等社交媒体不断地进行连接来实现分散注意力的目的可能短期内能够获得一定的慰籍,但是长远来看它会逐渐地消耗你的“内在力量”,诗人John Berryman为它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为了能逃离自己,手机只能将我们的视线从焦虑的感觉上转移开来,而不能解决它们。我斗胆猜测,当我们大多数人外出用餐时会心痒难耐的无数次的去收发电子邮件——仅仅是想确保我们不会漏掉任何一通电话——实际上我们并非像自己认为的那样是个社交控(FOMO社交控Fear Of Missing Out,忙于眼前事的时候,总是害怕会错过更有趣或者更好的人和事。),或是害怕错过些什么事情。当然,我们中确实有些人可能是害怕苛刻的上司打不通电话而发飙,或者是害怕漏接了朋友(或家人)的重要电话。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受困于科技的压力原本就是件自相矛盾的事情:我们渴望通过我们的设备分享更多的自由,然而极度自由本身就会带来焦虑。它让我们扪心自问,假如我们真的被迫只能独处一室时,生命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感受。

当然,科技的过度使用可能也并不一定就是导致千禧一代承受更大压力的原因。有一些证据表明,千禧一代只是通常比他们的前辈们压力更大而已。据美国心理学协会和哈里斯互动调查公司近期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以10分制计算,千禧一代的压力水平值在5.4,婴儿潮一代在4.7,而成熟一代在3.7左右。(Matures指成熟一代,也叫前婴儿潮一代指1939-1945年之间出生的人,这一代的人大多认为努力工作是一种美德)。并且有12%的千禧一代都被确诊患有焦虑性障碍疾病,X一代约有8%的比例,婴儿潮一代则为7%。

但导致千禧一代过度紧张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经济和工作压力,这一问题在上述研究调查报告里得到了更加直观的说明。举个简单例子,千禧一代的经济压力是因为他们不像年长的人们有那么多的财富积累,而工作压力是因为他们缺乏应对各种职场问题的经验能力。因此千禧一代反映出的高技能伴随高压力的现象也只是跟个人使用科技的能力高低有关。“千禧一代可能要比非千禧一代更加热衷于科技,但是他们中也有很大比例的人能清楚的认识到使用科技所带来的后果。”数字未来公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Greg Bovitz在一份公开声明中这样解释道。

当你感到孤独或被朋友惹毛时,可以也非常有必要写份备忘录或是敲上一封长长的电邮来缓解一下情绪。盲目的去刷新你的电子邮件或抽烟并不能帮你彻底消除孤独感和愤怒的情绪。

可是,这也并不意味着,用代办事项清单来调节复杂心情就是把我们自己陷入一个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

对我来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不是单纯将它们各自划分在不同的角落里,采用回避策略可以帮你一路前行。留心那些你自己不愿面对的时刻。如果觉得职场环境让你闹心,要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觉。而且要让它可以长久的存在你心里,长得直到你能认清它终究是会过去。从写这篇文章开始我就在和一个朋友吵架,写到一半了还在吵个没完,我就发现自己想去整理我的iphoto(一款由苹果电脑为OS X操作系统和iLife软件套装编写,用于管理数码照片的应用软件。),因为……没有因为。我克制住了想要逃避的强烈愿望,现在感觉没有之前那么焦虑,说来也简单,因为一开始我就已经放任自己去尽情难过了,现在就该放下了。

-----------------------------------------------------------------------------

***Charlotte Lieberman是纽约的一名作家和编辑。Charlotte以最优学业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专业。你可以通过@clieberwoman联系到她。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