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微软1999年智能家庭愿景,今天实现了么? - 智能家居,微软
卡航A350美国首航惊魂:起跑之后急刹车 - 飞机,航班
Hon Hai’s sharp romance progress or of both sides on Thursday formally signed an agreement
阿里巴巴股价下跌,马云资产缩水7.5亿美元 - 阿里巴巴,马云
马云:谁都想做百年企业,但没人能活一百年 - 马云,阿里巴巴,联想
Apple set: we are Japan create 720,000 jobs,
Facebook in China only way: servers, joint ventures, and censorship in the territory,
苹果大法:iOS8正式版全球推送靠自家CDN - iOS8正式版,iOS8,iOS8,苹果
谁来操控亚马逊快递无人机?答案是“没有人- - 无人机,亚马逊
瞧别人家的食堂:谷歌最牛 - 谷歌,苹果,诺基亚,微软,Facebook,食堂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狗狗与主人神同步1
The real super beauty1
Ashlynn Brooke show proud chest measurement3
Hunan province aizhai super-large suspension bridge open to traffic and 4 world first2
Angie Chiu vijara myth2
宝贝系列
分手的感悟
India's national beau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西方气质的东方美女1
Fender Bender that so horrifying1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C#高级编程(第4版)
Unix video tutorial13
Boxer Classic video2
Eclipse 4.2.2 For Win32
Sora aoi 120 minutes
DreamWeaver8
Unix video tutorial20
实战黑客不求人
塘西风月痕
功夫熊猫2(上集)
hpmailer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5/11/30 6:42:41 Edit(编辑)
厦门小伙开车看微信:撞死两对推婴儿车母亲 - 汽车,司机,微信

厦门小伙开车看微信:撞死两对推婴儿车母亲 - 汽车,司机,微信

厦门小伙开车看微信:撞死两对推婴儿车母亲 - 汽车,司机,微信 - IT资讯

都在说,科技让汽车变得安全。这不对,至少不全对。10月份,厦门一位25岁小伙子开车低头看微信,撞倒两名推着婴儿车的妈妈,直接导致两对母子丧命。11月,东莞一司机由于相信全车雷达,忽略站在车前的2岁小女孩,撞倒她且不自知。类似的科技伤人的交通事故还有许多,不管承认与否,至少表现出来的情形是:科技不但让人变傻,还将汽车变得不安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谁应该来承担这一责任?

三方扯皮:科技带来的伤害到底怨谁?

工程师:问题出在驾驶员身上

“不能因为发生事故,就否认汽车科技的进步。”“科技让汽车变得不安全,根本原因不在科技本身,而是掌握科技的人。”刚刚过去的广州车展上,记者将“汽车科技将车变得不安全?”这一问题抛给上海安吉星、丰田以及广汽等负责技术的工程师高管,得到上述回答。他们的观点相当统一,问题出在开车的那个人身上,与科技无关。

他们理由相当充分,科技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一把双面刃。一面可以“救人”,另外一面可“杀人”。是“救人”还是“杀人”,完全看持刀人的意愿。在汽车科技普及之前,人类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才学会如何与枪、炮、原子弹和平相处,也才开始将核能用于发电,造福人类。而现在,人们数十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难以跟上汽车和应用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间会有巨大落差,并由此产生矛盾、摩擦和危险。只有当人们能够自如掌握汽车科技,才能避免其带来的伤害。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阵痛难以避免。

车主:科技应该帮驾驶员做决定

驾驶员看法与专家截然相反:不是所有人都能熟练掌握科技,但大部分普通人又难以抵御科技带来的魅力。科技完全可以将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同时,还应主动替驾驶员做决定,将负面效果降至最低。以智能手机为例,在车内屏蔽4G信号和通话信号,之于汽车科技是件容易事。汽车科技不屏蔽信号,反而努力在车上装上Wifi热点,鼓励车内人上网,实在引诱人犯错。

今年6月,福特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9%的中国车主存在着开车过程中看微信,31%的人玩自拍,36%的车主开车过程中有刷新微博的行为。愈来愈多的驾驶者意识到刷微信的危险,但枯燥的驾驶过程又让他们不自觉的要去看。假如车内没有4G信号,驾驶员就只能专心开车,顶多听听音乐,也就不会因为出现刷微信而导致的交通事故。科技能够强制限定的功能还有许多,屏蔽手机上网只是简单的一项。科技还能将汽车最高速度强制限定在120km/h,避免超速。科技还能通过驾驶员眨眼睛和驾驶时间长短来判断驾驶疲劳度,强制要求驾驶员停车休息。科技还能感知周围环境,预判风险,进而帮助车辆躲避。不代表能够普及,牵涉到许多因素,比如成本,还比如谁来承担责任。

车企:决定到底还是人来做

除屏蔽手机上网,汽车科技还可以做到更多,比如将最高时速限制在120km/h,还比如完全刹停的刹车系统,又比如让手可以离开方向盘的自适应巡航。但是,车企都不愿意提供这些功能,就算提供,也是经过“阉割”的不完全版。他们的理由是,科技始终是科技,不能取代人来做决定。驾驶中,做最终决定,必须得是人。这也就不难解释,拥有最为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是谷歌,而不是奔驰。

让科技做决定,意味着车辆和生产车辆的车企要承担责任,至少是一小部分责任。让人做决定,车辆和车企则可以置身事外。要知道,大型车企每年产销汽车是以百万辆计算,再小的责任放大一百万倍,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汽车系统和生态圈常被IT人炮轰,说过于保守和封闭。但汽车企业一直不为所动,只是做有限度的开放,比如将微信整合到车载系统当中仅此而已。汽车安全关乎人命,这一特殊性决定车企不可能将系统完全开放,因为车企要为车辆本身的安全负责。

有调查显示,开车时速60公里时,低头看手机3秒,相当于盲开50米!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至少需要20米。开车看手机时发生事故概率是正常驾驶的23倍;开车打电话时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正常驾驶的2.8倍。

开车应对微信五招

1、将手机放到背包,将背包放在尾厢。如此一来,别说微信,就是手机,也不会接打,只能做一件事——便是专心的开车。下了车之后,再一一回复,只要向对方解释,刚才在开车,谁都可以理解。

2、将微信调整免干扰模式,不让新消息的提示干扰到正在驾驶的你。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保证安全前提下,接打重要电话。在等待红绿灯时,可以回复重要信息。

3、部分新车型支持手机映射功能,将微信映射到中控台液晶屏上。在液晶屏上读取微信,要比低头看微信安全许多。

4、将手机交给坐在副驾的人,让他帮忙保管。有重要信息,让他帮忙查看并转达。

5、开车每刷一次微信,就自己打一次手,狠一点,得疼。对自己要狠一点,如果疼还不管用,那就“剁手”。女人“剁手”是因为购物,男人“剁手”是因为开车玩微信

记者观察:谁都别怪,管好自己!

开车的都是成年人,既然是成年人,就得为自己言行负责任。开车不分心,开车得小心,从进入驾校的第一天起,就应该铭记于心。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最安全的汽车配置永远是文明的驾驶习惯。汽车不能拒绝科技,汽车也不会拒绝科技,但作为驾驶者,不应该过于倚赖科技,能够信任的永远是自己。你自己都不爱护自己,怎么能够奢望别人?

开车分心玩微信的危害,估计大伙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分心驾驶危害到底在哪里?可以看一下一组数据:当驾驶车辆以100公里/小时速度行驶时,举起手机拍一张自拍,便等于闭着眼睛通过相当于标准田径跑道一圈的距离,也就是400米。刷新查看微博和微信,相当于闭着眼睛跑过560米的距离。发短信会稍微短些,但也有280米;接打手机,是200米。所有动作当中,整理发型造成分心的距离最短,但也有120米。

往严重里说,拍一张自拍,可能会撞上前方正在横跨马路的行人。刷一下微信,再抬头时,会迎头撞上停在路边的货车。甚至于整理下发型,都有可能会追尾前车。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有大量的交通事故佐证这一观点。开车不接打手机,不看微信,不发短信,不自拍,应成为一种习惯或者准则。行车安全,得靠自己,不能怪其他人。不能将责任往外推,无人可推,你只能管好自己。

微信搜索“IT资讯”关注抢6s大礼!下载IT资讯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