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吕新华-把一带一路比作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不妥-政协记者会
济南黑虎泉成市民游泳池 有人洗澡刷牙(图)-济南黑虎泉
China to Malaysia to share satellite data
俞正声会见参加抗战纪念活动的台湾各界人士代表
美媒:过半在华外企感到反腐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的高频词-供给侧屡被提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入篮SDR
Sichuan shuangliu County involved serious disciplinary violations were found, or the Chuncheng Li
7 Sue Woon Wei of Hubei Province Planning Commission omissions, Sue won Department of health
云南通报缉枪治爆案-缴枪10余支火药200余公斤-云南
Chinese and Russian heads of State: individual countries seeking military a decisive advantage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Embarrassing things comic collection1
中国女孩大胆自拍,显露完美身材4
9.3阅兵全景图2-英雄连队梯队和外国方阵梯队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of the beach1
Sora aoi on twitter1
这是男生笨么?
Go to the national museum1
The real super beauty3
西游日记1
Sora aoi after swimming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双旗镇刀客B
linux安装大全
Sora aoi, the nurse, uniform ,nursing assistant
传奇私服架设教程-chm
C#高级编程(第4版)
C#程序员参考手册
都市狐狸姑娘传
Rio big adventure
Unix video tutorial13
株洲本地在线棋牌游戏
qq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5/6/6 21:17:05 Edit(编辑)
盘点1977年以来历次高考改革-高考时间提前获赞

盘点1977年以来历次高考改革-高考时间提前获赞

盘点1977年以来历次高考改革:高考时间提前获赞|2015高考_新闻资讯

  新文化记者 袁静伟


  2015年是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的元年,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这一方案被誉为“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考试科目和录取方式改革。


  其实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的38年间,这项世界规模最大的考试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改革,科目设置、考试内容、次数、招生体制和方式、技术环节———细数起来至少30余次,几乎每一年度的高考相关规定和制度,都与上一年度有所差异。


  这些改革,有些经受住了考验,至今仍在实行,如“3+X”及自主招生。有的则销声匿迹,如“文6理7”及曾风行一时的高中会考制度。


  新文化记者对大大小小的高考改革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发现,针对考试技术和细节方面的改革,如时间调整、网上录取、网上阅卷等,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并获得肯定。但一旦涉及到高考次数、科目、内容及招生等政策性的变革,往往就要历经反复。


  恢复高考载入教育史的1977年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新华社稿件《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其中提出当年高考招生范围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具体要求是“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对于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这则消息让密切关注高考的人们雀跃不已。


  其实在此之前,恢复高考的消息就已经传出。


  当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很多人将这次讲话看成对于恢复高考的暗示。8月8日,邓小平在科教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确定恢复高考。


  检索教育部网站上的教育50年大事记,恢复高考前后很多时间节点可以记入新中国教育史——


  6月29日至7月15日,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在太原举行,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8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的情况报告》。


  8月13日至9月25日,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招生工作的文件。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从此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简称“高考”)。


  1977年的冬天,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启。从11月28日到12月25日,这次高考的时间跨度长达一个月。


  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当年报考人数570万人,最终录取27万人,录取率为5%。


  之后高考录取率开始上扬,1985年达到35%后开始小幅回落,1991年降至21%后开始继续增加,于1996年达到40%,接下来的1997年和1998年小幅下降,至1999年一下跃至56%。从1999年开始,高考的录取率始终在56%以上,在2012年和2013年录取率为75%。


  伴随着录取率的变化,高考逐渐成为我们身边的热点话题,每一次与高考有关的改革都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


  科目改革“文6理7”到“3+X”


  历年中,针对高考科目的改革次数最多。


  1977年,分为文史和理工两类,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科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


  1981年,高考科目变为文科6门(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科7门(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1991年,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进行了高考改革实验,将原本的文科6门、理科7门改为“四组四门”:第一组是语文、政治、历史、外语,第二组是语文、数学、物理、外语,第三组是数学、化学、生物、外语,第四组是语文、数学、地理、外语。考生根据报考的专业参加有关科目的四门考试,但不得兼报两组。史称“三南方案”,但因过于强调学生个性,而且录取太过复杂,仅实施了一年。


  1994年,原国家教委(1985年6月设立,1998年3月更名为教育部)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又推出了“高考3+2”科目改革,即文科“语数外+历史、政治”,理科“语数外+物理、化学”。


  1997年,原国家教委决定,高考科目组开始试行“3+X”方案,并于1999年在广东率先试行。所谓“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X”指由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


  2000年,吉林、山西、江苏、浙江四省也开始施行“3+X”方案。2001年这一方案扩展到18个省、市、自治区。2002年,全国全面实行。


  在改革之初,“X”有多种选择,但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数省份选择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2004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进入实验,其后在多个省、市、自治区实行,包括吉林。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新文化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文6理7”到“3+X”,都是考试科目上的调整,能够看出教育部门有两个基本想法,一个是通过调整来减轻学生的负担,一个是通过改革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高校的录取还是以考生分数高低为依据。这种量化的、机械的考核方式,第一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第二发挥不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实际上(科目改革)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招生改革 从“定向”到“并轨”


  高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考试,二录取。38年来,高考招生制度也经历多次改变,从最初的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最终取消自费生,实行“并轨”。


  198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心部分或国防科工委体系所属的某些院校,按必定份额实施面向农村或农场、草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职业定向招生。


  1985年,原国家教委规定,高校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自费生,与国家计划招生并行,即称“双轨制”。


  1987年的7月12日和8月12日,《人民日报》对上海高校招收自费生进行报道。7月12日的标题为《上海高等学校收费走读生教学情况的调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其中总结改革经验时,将“实现办学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列入其中。一个月后的报道标题是《上海高校招生新热门 三千青年报考自费生》,“报考自费生的人,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但均须参加统一高考。”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原则上要缴纳国家规定培养经费的三分之二以上。


  “双轨制”首先被人们质疑公平性,因分数相差很大,很多人认为就是在“花钱买分”。


  1994年,37所重点院校成为招生收费并轨制的试点,“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开始建立。


  1996年,高校试行招生“并轨”,取消招收自费生,“自费生”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同时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


  2000年,师范类院校和专业也开始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彻底完成。


  2007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校园。


  从“保送生”到“自主招生”


  除了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是对全国“统考统招”制度的改革和探索。


  1984年,我国进行保送生试点改革。198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校扩大试点。


  当年保送生制度主要针对的是,部分有特殊才能或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推荐、选拔和考察,免予参加高考,直接录取。其意义在于弥补统一招生考试分数一切的不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新文化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送生制度其实是对传统高考制度的一个突破,虽然这种突破所产生的影响很小,“保送生制度意味着人们其实能够接受其他的合理的标准,而不完全凭分数。”


  1986年8月1日,《人民日报》曾刊发新华社稿件,其中对一些学校片面追求考分的倾向进行了批判,同时对上海高教部门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做法进行了赞扬,“由中学保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免试进入大学学习;对在某一学科上智力超常的冒尖学生,由学校或知名人士推荐,招生单位组织专家小组对学生进行面试复核,择优录取”,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储朝晖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在保送过程中出现了“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很多中学为了提高上名校的升学率,让那些真正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考取,而稍差一些的学生则通过保送进入大学。”


  于是教育部在1999年规定,保送生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并从2001年起,将每年保送生规模从两万人压缩至5000人。


  保送生制度之后,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22所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要求各高校进行自主考试与面试,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与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04年,自主招生高校扩大到28所;2005年扩大到42所;2006年,扩大到53所,并且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熊丙奇说,从2003年22所到2014年90多所学校尝试自主招生,实际上是希望能够给大学更多自主招生权,打破单一的分数标准,给一些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一个进入名校的路径。


  “看起来不错,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熊丙奇认为,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应该是考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拿到多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以选择大学,“实际上呢,学生必须参加高考,自主招生只是获得相应的高考录取优惠加分,并没有摆脱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也没有调整好学校和学生的关系。”


  命题改革 标准化考试到分省命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面引进了前苏联的五级计分法,标准化考试曾被冷落。1981年至1985年,教育部研究后,确定广东省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的试验。


  经过广东省1985年至1988年的试验,原国家教委1989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规划》。


  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是指根据统一、规范的标准,对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测试目的、命题、施测、评分、计分、分数解释等都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从而严格控制了误差的考试。


  1990年的《人民日报》对当年开始广泛推行的标准化考试进行了报道,称“这是我国自隋唐以来,考试方法和阅卷手段的一个重大改革”。


  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当时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主任杨学为,据其介绍,实行标准化考试的科目,试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选择题,答案写在另一张卡片上,另一部分是“主观题”,答案写在试卷上。选择题的答题卡由计算机扫描阅卷计分,主观题由阅卷人评分,两者相加,即是该科考试的成绩。当年的标准化考试,选择题所占分数,9科平均约50%。


  在1985年同时进行的改革,还有对分省命题的尝试。上海市率先试行自主命题,至2002年,北京市也获得了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单独命题权。2004年,教育部扩大分省自主命题范围,天津、广东、重庆、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辽宁等9个省市开始分省命题探索。至2012年,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自主命题,其余15个省区市采用国家统一命题。


  除引入标准化考试和分省命题的尝试,这些年来,依托于现代科技的改革举措还有很多。如2002年,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2004年全国共有15个省区市实行计算机网上阅卷。


  获赞改革 高考提前+春季高考


  其实在历次高考改革中,这些与技术有关的改革,争议最少。而2001年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及2003年将考试时间提前至更为凉爽的6月,更是获得了一片赞扬。


  对于高考时间固定于6月7日、8日、9日,熊丙奇觉得还可以商榷,“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当双休日和高考重合的时候,当天交通状况比较好,而一旦高考遭遇工作日,交通拥堵,就会造成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我一直在呼吁,把高考时间调整到6月份的第一个双休日,教育部从2005年开始答复说要论证,但直到现在为止,始终没有答案。”


  在问起历次改革当中,最受认同的是哪一次时,熊丙奇和储朝晖都选了春季高考。


  2000年开始,春季高考先后在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试点,形成普通高校每年两次考试、两次招生的模式。但从2004年开始,内蒙古、安徽和北京先后取消,目前只有上海还在继续试行春季高考。


  熊丙奇认为,推行春季高考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通过增加高考次数,解决一考定终生的问题。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因为种种限制,春季高考成为落榜生的考试,“这样的改革本身就会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就是春考考生成绩低,参加春考录取的学校也比较少,所以后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落榜生的减少,春考就变得惨淡经营,有的地方就取消了。”


  熊丙奇身处上海,对于上海颁布的2015年新高考改革方案比较期待,“上海市属高校全部参与春考的录取,而且拿出比较好的专业,另外就是以春考作为自主招生的尝试。一个考生可以拿到两张录取通知书,然后再申请大学,这才逐渐回归到春季高考的初衷:多次考试多次录取。”


  最新改革 一些举措以前出现过


  今年实施的新高考改革方案,被很多媒体誉为“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考试科目和录取方式改革。新华社在6月4日总结了一些新变化:高考加分项目瘦身、自主招生在统考后进行、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分类考试、18个省份使用统一命题试卷、高校校长亲自签发录取通知书、全面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在储朝晖和熊丙奇看来,新改革方案中,很多“亮点”此前都曾出现过。“比如平行志愿、高职高专单独考试,都不是什么新鲜内容。”熊丙奇说,平行志愿2002年就开始在少数地方进行调整,后来教育部在2008年大力推广,“平行志愿实际上是改变了原有的填报志愿给学生带来的风险和焦虑,能够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但实际上效果有限。


  根据教育部最新通报,今年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从去年的15个增加到18个。在储朝晖看来,这是一种反复,“早在1985年就进行了分省命题的尝试,2012年到2014年,都是有16个省份自主命题。如今统一命题的省份在增加,不得不说是一种反复。”


  对于自主招生改在高考后进行,储朝晖认为这突出了统考的权威和重要性,“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和学校的自主性,减少了双向选择的机会。”


  改革建言 储朝晖:让专业组织管高考


  “高考改革三个大的方面,第一是招生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二个是招生方式的改革,第三个才是测评方式的改革。过去的改革总体来讲改考试的比较多,改招生的比较少,改管理的基本上没有。”储朝晖认为,“考试的改,要以改考试结果使用的一方为准。现在使用考试结果的,还是各个地方的招生办。招生办使用考试结果,不要求精细,只要能够把大家分成级,也就是考试分数,这就够了,它并不要求真正了解这些学生。”这就是目前高考招生的困境,真正希望了解学生的是学校,但是招生的学校没有权力和办法去了解学生,只能通过分数来看。而且现在这种测评方式,也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状况。


  要如何改进?


  “改进的方式,不是搞任何一个统一的东西,统一的东西不可能反映出这么多考生的状况,它需要一个更精细的独立第三方的专业组织,还需要学校有更多的选择权,考生也有更多的选择权。”储朝晖表示,高考招生改革要有明确的定位,要把专业组织做的事情交给专业组织去做,把高校要做的事情交给高校去做,把行政部门要做的事情交给行政部门去做,然后各方面达成一个共识,这才是能够有效推进的方式,“而现在我们只想着改考试,改测评方式,当主体不是专业组织的时候,这个东西永远都做不到公平。”


  熊丙奇:录取制度改革是核心


  在高考改革当中,熊丙奇认为录取制度改革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和灵魂。


  “过去有这么多方面的改革,但是都没有触及一个核心和实质,那就是大学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熊丙奇认为,录取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打破教招考仍然一体化格局的必要途径,“就是要求政府部门放权,政府部门如果不放权,在现有的教招考一体化的格局下所进行的改革,都是一种很难起到效果的改革。所以要从根本上对录取制度进行改革,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如果录取制度不改,很多的改革思路都会被消解掉。”


  熊丙奇希望教育改革不应该由教育部门来主导,应该由全国人大来主导,“(历次改革)出现反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相关部门不愿意放权。”


  如何评价改革是否进步?熊丙奇认为只需要看一点,那就是一个学生能否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了,这个改革就进步了。”


  熊丙奇认为,改革必须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有多次考试多次选择的机会。


新文化报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