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科学家破解太阳黑子缺失之谜
中国核聚变里程碑: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
转基因食物的真相
希望没有乱码
HuangYanDao belongs to China the basis
人类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来了。
美国铁路和中国铁路对事故处理方法的区别
Artificial life as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 the synthetic XNA can realize DNA function
如果乾隆帝能够多活50年,中国还会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吗?
Five Really Dumb Money Moves You've Got to Avoid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5 meters long centenarians python and melee was successfully capture king snake (figure)
湖边的风景
The money of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21
9.3阅兵全景图5-地空反舰导弹梯队
自己约的炮,含泪也要打完
Go to the national museum3
Sora aoi in China2
A beautiful girl to bud3
比一头猪还重的公鸡
A man's favorite things5
一道烈火 published in(发表于) 3/28/2011 2:01:37 AM Edit(编辑)
美宇航局回应外星微生物化石发现:论文未经评议

美宇航局回应外星微生物化石发现:论文未经评议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下,陨石“Orgueil”中发现的纤维状结构。一位美国宇航局的专家理查德·胡佛认为,这是地外微生物的化石
  这是高倍放大后观察到的纤维状结构细节,目前似乎无法判断这究竟真的是生命存在的证据,抑或只是一些矿物形态学上的巧合
  北京时间3月9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最近一位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宣称他在几块陨石中找到了地外生命迹象,这一消息迅速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科学家们认为这场争论可能近期都无法平息下来。
  这一发现于周五(3月4日)发布于《宇宙学杂志》,并称这是“让人震惊的,开创性的研究”。但这一论文却迅速遭到批评者的嘲笑,有人甚至说它是“垃圾”。
  胡佛的发现
  天体生物学家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供职于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他借助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对几块碳质球粒陨石的切片样本进行的观察分析。
  根据他观察到的某种“纤维状结构”以及其他非常像微生物的特征,胡佛认为这些陨石切片中含有生物化石,并认为这非常类似蓝绿藻。并且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他还找到了陨石切片中符合生物起源的化合物。
  胡佛写道:“从大小、结构、形态学特征以及化学成分上进行分析,这些陨石切片中的纤维状物不同于任何一种已知矿物。”因此,他认为“这必定是陨石中包含的某种单细胞生命形式。”
  如果被证实,这一发现或许意味着生命在宇宙中并非仅仅局限于地球,它可能在其他星球上多次产生,甚至地球上的生命本身也可能源于太空,由陨石充当“生命之种”的运载机。
  “因为一旦这一发现被证实,它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家们将要做他们他们应当做的事情,那就是保持高度怀疑”,塞斯·肖斯塔克(Seth Shostak)说。他是位于加州芒特维尤的“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的科学家。
  各方反应
  肖斯塔克评价这份论文是“对胡佛所作工作的全面而细致的回顾”,但是他认为文中没有能够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如果你观察这些显微照片,它确实非常独特,看起来似乎是一些细菌。但是独特并不能代表证据。如果看上去相像可以得出种类相同或相似的结论,那我可以说我在天空中发现了一种巨大的动物,因为天上的云看上去真的非常像一只动物。”肖斯塔克说。
  他还认为,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胡佛提出的化学证据方面。因为虽然这些化合物确实可以经由生物作用产生,但是也同样可以在没有生物参与的情况下由无机化学过程产生。因此胡佛的说法不具有排他性。
  胡佛提出这种独特的结构很像是蓝绿藻的说法同样遭到了一些该领域科学家的质疑。
  如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克里斯·麦克凯(Chris McKay)评价说:“蓝绿藻生活于液态水中,并且需要进行光合作用。这表示它们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而进行这一过程的能量来自太阳光。那么这一点就意味着陨石环境必须要有液态水并有阳光照射,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高浓度的氧气。而这样的环境似乎不符合目前学界对于陨石环境的理解。即便陨石中真的含有水,那也应当是在陨石的内部而非表面,但如果在内部的话就不会有阳光了。”
  麦克凯认为胡佛的研究结果有两种可能性:要么他看到的这种独特纤维状结构仅仅是一种形态学上的巧合,要么就是目前科学家们对于陨石上环境的理解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很大的出入。
  他对胡佛采用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表达了尊重。并认为胡佛已经提出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结构确实来自陨石自身,而非落到地球之后的外来生物污染。
  麦克凯在一份发给美国太空网编辑的邮件中说:“理查德·胡佛是一位工作细致,颇有成就的天体生物学家,因此我有完全的理由相信他所观察到的结构是陨石自身所携带,而非来自地面污染。”
  对杂志的质疑
  在《宇宙学杂志》发布这一研究结果的论文后,一些科学家仅仅凭着对这本杂志的声誉问题,就表示他们对此深表怀疑。
  一位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学家迈耶斯(P.Z. Myers)在自己颇受欢迎的科学博客上写道:“这根本不是一份严肃的科学杂志,而只是一群冒牌学者在一起组成的小团体。他们痴迷于地球生命源于太空的想法。这本杂志没有发行版,而只是一个粗制滥造的小网站,看起来就像是上世纪90年代从虫洞中时空穿越而来的一样。每次发表的都是一派胡言乱语,毫无编辑审核可言。”迈耶斯还称这份论文是“垃圾”。
  而一位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罗斯·瑞德菲尔德(Rosie Redfield)则质疑这份杂志究竟有没有像它自己宣称的那样经过了同行评审。
  她在自己名为“RRResearch”的个人科学博客中写道:“这份杂志宣称他们已经将论文寄给100位该领域的专家,并将择日发布同行评议结果。但它究竟有没有在发表这一论文前进行同行评议呢?它再过几个月就要关门了,一共仅仅存在了两年时间。总的来说这份杂志的刊载水平是非常差的,看起来编辑似乎没有进行任何的把关或编辑工作。”
  宇航局出面
  随后,美国宇航局出面确认,这一论文事先并未经过同行评议。
  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宇航局科学任务董事会首席科学家保罗·赫兹(Paul Hertz)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宇航局不能断然对某一科学结论持支持或否定态度,除非其论文已经经过了资深专家的详细评估和考察,”他说,“这一论文最初是在2007年递交《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的。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进行的同行评议还尚未结束。
  其他一些看过这一论文的科学家面对采访要求不愿对此进行评价,仅仅表示这一论文不值得多加关注。
  而刊载这一论文的《宇宙学杂志》编辑则对这样的评价进行了反驳。在文章发表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称这“就像是学校里妒忌的孩子们的恶作剧”。
  对于一些有关为什么这一论文没有在更加权威的杂志,如《科学》或《自然》上发表的质疑。《宇宙学杂志》的编辑们给出了这样的驳斥,称这两本杂志同样有着不光彩的历史。历史上这两份杂志曾多次拒绝刊登后来被证明是极其重要的论文,被拒绝的人中间后来甚至有多位科学家被授予了诺贝尔奖。
  他们说:“《科学》和《自然》杂志只知道挣钱。而《宇宙学杂志》是免费的,我们的事业是推动科学进步。”
  往事重演
  这一幕并不让人陌生。因为这并非第一次因为陨石中发现生命迹象的话题而导致这样的激烈争论了。
  1996年,有研究人员称在一块发现于南极的火星陨石ALH84001中发现了微生物化石。这一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强烈关注。这一论文被发表于《科学》杂志。其第一作者为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大卫·麦克凯(David McKay)(注意不要和上文中提及的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克里斯·麦克凯相混淆)。
  当时这一消息迅速占据了世界各地报纸和新闻媒体的头条位置,甚至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也亲自做了宣布。
  但是数年后,科学家们最终对这一结果表示质疑——不过也有一部分科学家仍然认为这一结果是可信的。
  “尽管这件事之后十多年间,有许多科学家小组,数十位研究人员对此课题进行了反复研究,有关ALH84001陨石中生物化石的问题今天仍然极具争议性。”行星地质学家维多利亚·汉密尔顿(Victoria Hamilton)说。她是科罗拉多波尔多的宇航局西南研究所研究员。她说:“我并不认为这次的新发现会比1996年那次更加容易去证明,或是证伪。”
  肖斯塔克则表示,ALH84001事件之后科学界表现的更加谨慎了。
  他说:“ALH84001陨石的结论同样是基于照片和化学分析结果。而我认为之所以这一领域的很多专家对结论持怀疑态度,可能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似性。”
  最终,这一研究结论可能就和ALH84001事件一样,无法平息对于这一话题的长期争论。
  肖斯塔克说:“有时候科学研究的结果常常是模棱两可的,而出于谨慎起见,每次都会说‘需要做更多的研究’。现在的情况也正是如此。我们需要更多采用其他方法,来自其他科学家的验证结果。”(晨风)
  来源:新浪科技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