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风口浪尖上的许老板,和范冰冰的故事
有的人生的就是国色天香长大后也是倾国倾城,然而有的人却并非天生美丽,而是后天的不断自我雕塑才造就了美
别紧张!社保资金小幅减持交行A股 只因长期持股获利丰厚
0.3美元一股的河钢股份
2019年2月22日A股股市
2019年2月24日A股股市
南京银行2018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2019年4月22日A股股市
许家印:首富的寒冬
网传有股民账户被盗买入庄股!受损投资者报案!涉事上市公司:幕后黑手所为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胸部遭到偷窥的女人们
修电脑也有这么漂亮的美女
The money of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3
29 the belle stars after bath figure1
Sora aoi mirror memorial classics2
NeedWallpaper4
心有鱼而力不足
The money of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19
Small s breast enhancement demonstration
到底是谁撞谁呀?
沉默的女孩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24/7/30 20:26:22 Edit(编辑)
挽救经济,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全民发钱!老百姓真的没钱了,为什么专家总反对?

挽救经济,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全民发钱!老百姓真的没钱了,为什么专家总反对?

原创 青山每日观察 青山观察

全文2879字 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这是青山观察的第 59 篇文章

本期要讨论一个探寻良知和底线的话题,全民发钱。


什么叫全民发钱?


全民发钱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直升机撒钱”的说法。当经济进入低迷状态时,给每个公民平等发钱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好转。这样的刺激手段也被一些国家广泛运用,它可以立竿见影地拉动消费增长。



事实上,在经济差的大环境下给全民发钱这个政策已经是不止一次被提起了,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也都有现行的例子可以学习。


比如在疫情期间,有不少国家都采用了简单的全民发钱手段。以美国为例,疫情期间,符合条件的一个标准的三口之家,可以领取2900美元(约合人民币20880元)的现金。


日本发放了10万日元(约合6000人民币)、加拿大拿出了475亿加元;韩国拿出了9.1万亿韩元都发给了普通民众。

除了这些相对发达的国家,就连一向抠门的印度也发钱了,印度拿出GDP的1.2%,即1.7万亿卢比来发给普通人。



同为一个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其实在经济下行时也都发钱了。香港每人1万港币(约合人民币9000元),台湾每人6000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300元),2024年澳门向永久居民每人发10000澳元(约合人民币8280元)。


上面的数据每一个都是仔细查证过,实打实的发到普通居民手中的钱。


令人印象最深刻、也最值得说的就是美国的全民发钱。就在两年前,世界经济因为疫情停摆。美国率先给每个美国人发钱,被我国一直抨击的胡乱印钱的美国,把钱发到了普通民众手里。



美国群众就用白来的钱,开启了疯狂买买买模式,美国政府用几乎0成本印刷的货币,换走我们辛苦制造的工业品。

整个太平洋上一度都是开往美国的货轮,上面载着满满的足够普通家庭大半年吃穿用度的各类商品。



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前,为什么中国某些经济学“专家”视而不见,反而特别憎恨给老百姓发钱呢?


之前胡锡进总说:“全民发钱,不就等于全民都没有发钱吗?”


这话真是大错特错,不是蠢就是发自内心的坏。这笔钱对富人是锦上添花,但对穷人可是实打实的救济。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假设富人拥有九十九元,穷人拥有一元,两者的差距是九十九倍。但是全民发钱,给每个人平等的发一块钱,富人就变成了一百元,而穷人则拥有了两元,两者的差距只有五十倍了,两者之间的差距瞬间缩小了一半。



再举一个知乎上的热点问题,月薪五千元和月薪五万元的生活差距有多少?


正常思维来讲,不就是差十倍吗?实际可不是这样。每个人生活都有必要的开支,这个开支的大小不会因为你钱的多少而改变。

就假设按照每天一百元的标准花销,实际普通百姓还达不到这个标准。一个月就是三千元,这个时候月薪五千的只剩下了两千,而月薪五万的还剩余四万七千,两者的实际生活差距变成23倍。

月薪五万的生活质量是月薪五千的23倍!


而这个时候全民哪怕只发一千块,这笔钱财政是绝对拿的出来的。那么两者的差距能瞬间缩小成16倍。月薪五千块的人跟自己上个月比,生活质量提高了1.5倍。真正达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全民发钱能快速缩小贫富差距,并且刺激消费。


我国其实也在“发钱”,不过不是给全民发钱。我们一直通过超发货币和大量低息贷款业务给企业发钱,然后形成以工代振的模式,以工资的名义提升劳动者的收入,之后劳动者用工资去社会上消费,形成经济循环。



说白了就是大搞基建,以工代振。

把钱发给城投送公司和央企建筑公司,让他们建设大型建筑,大桥,水坝,房地产等。国家印的钱通过建筑公司,各地政府,包工头,建筑工人等进行一级级的传导,最后由建筑工人拿着工资去市场上消费。


起初这个政策确实带动了经济发展,不过近些年大家也琢磨明白了,国家印这么多钱最后能留到工人手上的已经是九牛一毛了,大头都被银行和上层留下了,每次重启大基建的取得的经济效果都没有上一次好。



我们常说先富带动后富,人民群众很难说怎么带动是对的,但绝对不是赚到钱的包工头在KTV摸穷人家女孩大腿之后付钱这种行为,来先富带动后富。

这肯定不应该,也不对。


一个国家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就是普通劳动者手上钱不多了,没有能力进行消费,依靠投资刺激经济的方式,大量的钱又被截留在了资本家的手里。



一墙之隔的富人区和穷人区

在大基建这套逻辑里,以工代赠,反而加剧了贫富差距分化,最终反而加速经济的下行。关于贫富差距可以参看之前的文章:“排名出炉!年薪10万,在全国范围内算什么水平?2024年最新数据出台”


全民发钱会比大基建更好一点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而提高普通劳动立竿见影方法国际社会常用的就两种:


第一种,中国一直在用的大基建,以工代赈,看似提高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但是还抵消不了新增的贫困差距所带来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大基建是富了一批人,但是有更多的人相对更穷了。农民工兄弟一遍遍的挖马路,然而有人交不起三百八十元的新农合,有人还在为下一顿饭在哪里而着急。


第二种,就是本文谈到的全民发钱。


某些“经济专家”会说我国的钱总量很少,平均的发下去不能改变经济发展预期。

可以说要么是他的屁股歪了,脱离人民群众了;要么就是他的思想歪了,被其他国家和平演变了。



他们或许有自己的投资公司,或许有自己建筑公司。或多或少都处于大基建这种放水分钱方式的上游,能算为既得利益者。让他们吐出自己的利益给人民群众,比杀了他们还难。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某些专家真的脱离群众太久了,正像让子弹飞的台词一样:“百姓成穷鬼了,早就没有油水可刮了。”“白花花的银子都散给了穷人,造孽啊!”都是他们想法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还刻意回避探讨数十年来社会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不公,总是在发钱和发券之间,选择了发文。在提升就业与提高收入之间,选择提振信心!


有的专家会说,担心发钱养懒汉,反对给普通家庭发钱。这种言论错得离谱。

首先,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已经很高,中国人很勤劳、很卖命工作,需要更多休息、更多福利,而不是继续奔命。

其次是我们发的钱也达不到能养懒汉的程度,实际上中国普通家庭收入并不高,发一部分钱也无法达到高福利的水平。



也有专家会说,就算发钱了,中国人也不会花,只会存起来,起不到效果。这种言论真就是不懂经济的人才会说出来的,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当上的专家。

即便一些家庭存起来,同样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自己支配这笔钱,要比政府帮助人们支配这笔钱更有效率。

这笔钱,各有各的安排,有人存起来,有人还房贷,有人去旅游等等,每个人自己支配这笔钱比政府统一支配更有效率,更能起到消费复苏的结果。

更何况,真那些把钱存起来的家庭,其储蓄增加,焦虑减少,生活更好,这不正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吗?


接着讨论最后的问题,我们有钱发给老百姓吗?


答案是有的。我国就算每个人发1000人民币现金,总价也才不过1.4万亿,要知道我国可是有14亿人,就这么发钱都比不上一个房地产商恒大的欠款多。光恒大一家欠的钱足够每个人分1700块,更别说中国有多少家房地产商了。


钱我们国家肯定有,不过是怎么发的问题。


也许,哪怕全民发钱并不能改变中国经济的趋势,但是他可以救我们的一些同胞,让底层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一点。



老百姓不懂经济学术语,但是他们懂人心。直接发钱肯定能到自己手里,其他方式的钱到哪去就不好说了。

国家存在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

END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