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广西柳州电视台3名干部被立案审查
Within 10 years, China will be built in the space station, astronauts may reside in space for half a year
消协去年受理投诉58万余件 挽回损失超7亿元-消费者
这个省委的“五人小组”人全调了
Dongguan, Guangdong slaughtered dogs for pet dogs, suspicious origin
Beijing’s first housing project 148,000 homes purchase, 74 1 set
足管部门将与公检法协作严打假赌黑
广东纪委书记:腐败有小圈子和艳事等5个标配-反腐
24人去年就任地方党政一把手,最年轻者46岁-一把手-就任
江西花炮厂爆炸:当地政府出台补偿标准-花炮厂爆炸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西游日记4
“你有哪些有趣的违法行为?”
India's national beau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Hunan road lawenforcement vehicle pursue overload car caused the car turn and man is died
The real super beauty15
Absolutely shocked. National geographic 50 animal photographys10
Kim jong il's mistress, national beauty JinYuJi actor3
The little girl with long hair2
战场废物1
战场废物2
蓝黑客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24/6/26 16:56:47 Edit(编辑)
姜萍造假了吗?

姜萍造假了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孤独大脑 ,作者老喻的


从感性角度看,我希望是她是真实的。

1、不是希望出了一个数学天才,而是希望:

人人都有热爱数学的权利。

在此基础上,才会涌现出数学天才。

尤其是在当下,网红规划大师给“普通人家”的孩子当引路人,一切混不着饭吃的专业都被认为是“耍流氓”。

此时,这样一个纯粹地沉浸在数学世界中的女孩的出现,仿若一缕清风。

2、钱颖一曾经说,中国人才培养的“均值”高,“方差”却小。

“均值”和“方差”是统计学的概念:

“均值”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的平均数;

“方差”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偏离平均数的累加起来的程度。

简单地说,“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有高原,没高峰。

3、这个话题背后们,就是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颖一认为,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他说: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

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

这个话题很大,以下说几点和姜萍现象有关的。

4、也许应该用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来孕育“天才”。

天才是无法被设计的。

马拉多纳小时候,没人知道他是超级天才。他是从阿根廷无数个热爱足球的少年中涌现出来的。

有多少人还记得咱们定向选拔“天才足球少年”,然后送去欧洲南美突击训练的往事?

马斯克也不是天才。

最早他想造火箭的时候,那帮火箭发烧友们还不带他玩儿。

马斯克的成功,是因为有一大堆小时候就在后院儿自己造火箭的爱好者们。

马斯克的天才,在于他能够组织和激励这些默默无闻的技术天才们,这些人愿意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献出一切。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需要更多的“姜萍们”,而不是需要更多马斯克。

有一颗马斯克的心的人已经够多了。

我们总在说乔布斯的人文天赋,他小时候也是一个普通的无线电爱好者,还能打电话给惠普的创始人寻求帮助。

某邻国本世纪以来,大规模“制造”诺奖得主,也是得益于系统化的自下而上的长期努力。

试图自上而下选拔“天才”,定向培养“天才”,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在教育上,过早分层,过早优化,只会批量生产“伤仲永”的故事。

5、我们总说自己的基础教育好,拿各种金牌,最后只是为了上个名校。然后当公务员,或是进金融机构进大厂当个螺丝钉。

当然,螺丝钉也没啥,爱因斯坦和卡夫卡都是在螺丝钉的岗位上创造了奇迹。并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创造奇迹。

诺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资助一千名中国学生去海外深造基础学科,但据说绝大多数都转行了。

网红大师永远鼓励大家只选择“有前途”的职业,新闻呀地产呀这种行业万万不可选。

可他几年前也推荐过当时看起来还行的“土木工程”,谁又能保证他现在推荐的专业将来就不被AI“消灭”呢?‍

被实用主义驱赶 ,永远是焦虑、短视、平庸的,也很可怜。

稀缺会抑制创造力和想象力。

物质上的稀缺如此,而精神上的稀缺危害更大。

6、深度学习之父辛顿,毕业后曾经做过两年木匠,后来发现自己这方面没啥天赋,才又回来搞AI。

海外有几个技术大拿,年轻时看起来都是瞎混,学一些历史呀哲学呀等“无用”的专业,某一天突然觉醒,掉头成为某个技术领域的高手。

例如,弦论的创始人之一莱昂纳特·萨斯坎德,年轻时做水管工,后来对物理感兴趣,一路读书,成为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这里说的,其实是一种再次选择的机会。

要给普通人再次追逐梦想的“二次逆转”的通路。

咱们的体系里,一日学渣,终生学渣。

也极少听说过,某个文科专业的学生,后来成为理工科领域的大师。

(关于文科理科,这又是一个需要另外展开的巨大话题。)

再说回姜萍。

7、从理性角度看,我也不太相信横空出世的奇迹。

凡是真刀真枪的领域,都离不开系统扎实的基本功。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信息的极度发达,不再有知识上的孤岛。

其实,即使在牛顿时代,他也不是天外飞仙的。

8、当然,这个类比不精确。姜萍参加的是一个数学竞赛,验证的是一流人才,而不是验证天才。

概括而言,这是一个极小概率为真的传奇。但我希望极小概率事件成真。

哪怕姜萍没有拿到“大奖”,作为一名中专生,还愿意自学充满挑战的大学数学,已经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情了。

9、即使美好成真,估计这个故事也会成为一个“中举+逆袭”的传统叙事。

人们从来都不是因为姜萍身为中专生却热爱数学而感动,而是陶醉于功名之后的草根幻想。

在大多数人的心底,姜萍不过是另一个郭有才。(他当然也很好。)

10、读书人在我们的传统中貌似一直被颂扬,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一直赞美的,是那些获得了“功名”的读书人。

不管怎样,我相信姜萍对数学的热爱是纯粹的。

祝福她,将来能继续享受数学的快乐,哪怕没有大奖,没有排名。

(END)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