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瘦身”关店81家 居民:有点原来样子了
29日,游客们在南锣鼓巷游玩。鸡年春节是南锣鼓巷改造后首次“开门迎客”。 去年10月28日至12月12日,南锣鼓巷封闭改造,店铺数量大“瘦身”。鸡年春节是南锣鼓巷改造后首次“开门迎客”,新京报记者昨日探访发现,青砖灰瓦木门框的南锣鼓巷,终于充满了“老北京味儿”,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
推荐小吃都没了 商铺减少81家
玉米汁、炸榴莲、炒酸奶、盐酥鸡、臭豆腐……这些之前被推荐的南锣鼓巷小吃都没了,商铺从235家减少到154家,少了81家。
“以前随便一家店前都大排长龙,其实大伙儿都是看着排队人多就觉得应该尝尝,买来一吃,才知道被坑。”有之前逛过南锣鼓巷的游客吐槽道。
“没有那么多小吃,也没那么多垃圾了,”该游客表示,改造后来玩,最大的感触是“没有臭味儿了,很干净”。仅存的几家小吃店中,只有“文宇奶酪”依然火爆,餐饮方面,更多的是安静的咖啡馆和饭店。
顺着胡同走一圈,记者发现,店铺大多采用灰色墙壁、砖红色木门,墙壁上没有涂鸦。之前被掩盖的文物“水准点石碑”、“万庆当铺”的夹杆石,都能看到了。
“店铺门脸都是统一要求装修的,都是灰色的墙,有点原来的样子了。”谈起变化,家住南锣鼓巷的王女士最有发言权,“往年人挤人,都走不动。今天可能天儿也冷,人少多了。”
据了解,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现在胡同回归居住功能,居民终于不用再在大门贴上“私人住宅、谢绝参观”。
新开南锣民俗文化馆展示老物件
巷子南口还多了一家“南锣民俗文化馆”。黑底金字招牌,红砖色木质门敞开,一进门就能看到吹糖人、捏面人的摊位。
“来来来,你自己吹一个”,吹糖人的艺人拿起一团糖,将吹管交给一个小女孩,小姑娘一边吹,艺人一边捏出形状。就这么一吹一捏,一只小兔子就完成了。再点上红眼睛,活灵活现,引得围观游客都跃跃欲试。游客中,除了观看拍照,还有人为吹糖艺人画素描。
民俗文化馆内还有老式照相机展览,老北京物件展示等。“这是以前家里那种压面条机”,看到一件木质工具,一位60多岁的先生激动地喊出了声,“面就从这儿塞进去,再用力按,面条就从下面出来了”。
从民俗文化馆出来再往胡同里走,有国货印象、老银世家、老北京文玩、手工坊等店铺,不少游客在店门前拍照留念。北京城风貌的明信片、剪纸、手镯,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不少游客。
记者发现,参观游览的人们大多都是和家人一起。“女儿在北京工作,我们从老家过来陪她一起过年,也看看北京什么样儿”,一位老先生乐呵呵地说。
人物
保安每天站岗8小时 还没逛过南锣鼓巷
过年期间到南锣鼓巷,放眼望去,人群中身穿黑色制服的安保人员最引人注目。从南往北,几乎每个与南锣鼓巷交叉的胡同口都有一名保安站岗。
春节人流密集时,南锣鼓巷9时至22时禁止机动车、三轮车通行,每个路口都得有人看守。老家河北的小刘刚到北京半年,这次作为临勤到南锣鼓巷站岗,两个岗位三个人轮班倒,每天站岗8个小时。
这是小刘第一次没回家过年,大年三十晚上站完岗,他和几个要好的同事一起到饭馆吃了顿饭,就算过年了。“也想家,就给家里打个电话呗”。
大年初二的风很大,小刘的脸被冻得通红,鼻子上有了一个冻疮。站在岗台上,不时有游客前来问路,或者问某个商铺在什么地方。小刘有些囧,有些店铺他还不清楚具体在什么位置。“我们每两个人就管这二百米左右,不能去别的地方。除了看着不让车进,也得时刻看着游客,以防有什么意外。”
来南锣鼓巷站岗三天,他还没有逛过一次。“等晚上巡逻的时候,店铺就关门了,也看不到啥。”
地坛庙会
外地游客跟团进京逛庙会
新京报讯 大年初二,北京降温,8级阵风。记者探访地坛庙会发现,大量外地的旅行团来到北京逛庙会。统计显示,当天地坛客流量为13.5万人次,较前一天有所下降。
地坛庙会上,北京传统彩塑首次摆摊,鸡形彩塑寓意“吉祥如意”受到游客们的青睐。
外地游客逛庙会感受北京民俗
“大家进园随便逛,注意自身的财物安全,防止小偷,我们4点半在门口集合,大家玩得开心。”昨日下午3时许,在地坛公园西门,不同旅行团带领的游客聚成小团,导游举着黄色旗帜,对逛庙会的游客进行叮嘱。
大年初二,由于降温,逛庙会的市民有所减少。在地坛,来了大量外地游客,他们选择跟团来京逛庙会。
“我们团今天有50名游客,大多是广东那边的,过完年来北京旅游。”一名男导游表示,自己所带团为北京四至五日游,“我们是正规旅行社,春节期间,会给游客安排进庙会,毕竟这最有北京特色。”
传统彩塑首次在地坛摆摊
“这个兔儿爷多少钱?彩塑小鸡呢?”昨日,在地坛庙会非遗手工品区域,排头第一家的“北京彩塑双”吸引了大量游客。
摊位分上下六排,上排展示着形状不一的兔儿爷,下排则是黑、白、黄三种颜色的鸡形彩塑,每个都是木质鸡窝底座,色彩简练,惟妙惟肖。
在摊位两边,贴有兔儿爷和摊主双彦的资料介绍。双彦是北京泥彩塑第四代传人,父亲双起翔是公认的北京泥彩塑大师,他做的兔儿爷被认为是现存最传统的兔儿爷。
“这是我们第一年在地坛庙会摆摊,为了迎接新年,除了传统的兔儿爷之外,我们还特意创新了小鸡彩塑,寓意‘吉祥如意’。”摊主双彦介绍说,“兔儿爷60元,小鸡是30元。我们价格偏高,是因为每一件都是纯手工,花费大量时间打磨制作出来的。”
“有带哨的吗?”一位年约八旬的老人询问道。“现在都没有带哨的了,都是纯作为摆设。”双彦笑着说道,这位应该是老北京人,以前的彩塑在嘴角位置放着哨子,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现在为了卫生,基本上都不会有带哨的。
10多分钟时间,已经有多个游客付钱购买了彩塑,其中黄色小鸡最受欢迎,到下午4点基本售完。“销量还是挺好的,预计这些彩塑都会卖出去,但我们的目的,还是想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双彦说道。
人物
北京泥彩塑第四代传人
不想手艺被忘记 只要想学都不拒绝
北京泥彩塑第四代传人双彦今年已59岁,自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北京泥彩塑,到如今已有52年时间。
“我家往上可以找到三代人做兔儿爷。第一代是民国时期北京东安市场的‘耍货白’。耍货白有个徒弟叫李荣山,李荣山又把手艺传给了外甥双起翔,双起翔就是我父亲。”双彦介绍着双家手艺传承谱系。他是北京泥彩塑第四代传人,与父亲都有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北京唯一父子两代都享有此称号的。
上庙会源于一游客称没见过兔儿爷
今年是双彦第一次将彩塑带上庙会,有此想法源于一位游客提问造成的触动。
2016年6月,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会上,双彦展示北京兔儿爷。突然一位游客走过来观察了会,询问道:“你这个兔儿爷是假的吧?我在市面上都没看见过。”
“这句话让我的感触很深,当时我就下决心,今年春节无论如何也要在庙会上摆出来,让市民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北京彩塑。”双彦说道,作为手艺人,自己不懂得经营,也没有店铺,销售也主要靠老客户订货,从没想过要把手艺推出去。
大半年时间做了4000多个彩塑
离开展览会回京,双彦就开始筹备,他联系地坛庙会主办方并得到支持,给他留下摊位;同时和儿子、徒弟一起,花费大半年时间,做了1000多个兔儿爷,为了迎接鸡年,还创新制作了3000多个鸡形彩塑,在庙会售卖。
“北京彩塑的色彩简练,最好是三种颜色,以泥作为主色调,用吉祥用语为题材,比如鸡,就寓意着‘大吉大利’。”双彦指着摊位上的彩塑说,最难的还是创新。
如今,双彦的儿子、侄子都在跟着他学习彩塑,但双彦仍觉得,这门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需要更多的人去学习,只要想来的我都不会拒绝,但基本的,是心要静,坐得住,这是年轻人很难做到的。”
今后的地坛庙会,双彦说,只要条件允许,自己都会继续摆摊,“不能让这门手艺被市民忘记。”
运河文化庙会
VR体验人气旺 游客排队“戴眼镜”
新京报讯 今年,通州区运河文化庙会首次被列入北京市十大庙会之一。与其他传统庙会相比,通州区运河文化庙会透着一股独特的年轻范儿。其中,首次引入的VR虚拟现实科技,给游客提供了新的庙会体验方式。
此次通州运河文化庙会占地近7万平方米,140个摊位呈环形分布,其中人气最旺的当属VR虚拟现实科技体验。体验项目多种多样,有射击挑战、滑雪体验和VR观影等等。
例如VR观影区,每副眼镜里放着不同的影片。影片不长,每部大致都在4分钟左右。与传统观影体验相比,戴上眼镜后的临场感更强。看到的场景不再受限于导演所拍到的镜头,头转到哪里,就能看到什么。可以说,戴上VR眼镜看电影,自己就是导演。
记者随后又体验了滑雪项目。踩上可以左右摇摆的踏板,戴好VR眼镜后,要先选择赛道级别,选好后就可以滑雪了。整个过程中,要想顺利完成比赛,必须协调全身动起来。比如头转方向时,身体也要做出相应的倾斜。而在遇到弯道的过程中,如果反应不及时,会被赛道旁的红色护栏卡住。
据活动现场负责人付钰介绍,此次VR体验活动是全国第一次以嘉年华模式举办的大型VR体验狂欢,希望借此机会让人们更多地了解VR技术。
现场
“大小姐”招亲逗乐游客
昨日十点半,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入口处,来自西集镇老庄户村的30多名演员开始了他们的小车会演出。
伴随着鼓声、镲声,坐轿的老夫人、恨嫁的傻姑娘、牵线的媒婆、求婚的公子……一齐扭动了起来。奏乐时快时慢,当节奏加快时,原本分散舞动的人会变换队形,三五结对地聚集在一起跳舞。在此过程中,专门负责捣乱的“膏药”角色最是讨喜。
身穿黄色上下套装,头戴红穗儿锅盖帽,拿着膏药贴的“膏药”一角,专门在别人跳舞时打乱对方的节奏,所到之处都会被别人敲一下锅盖帽,引得观众忍俊不禁。
表演一共持续了半个小时。最终,身穿粉色长袍的公子赢得大小姐的芳心,抱得美人归,而一直央求媒婆牵线的傻姑娘还是没嫁出去。
据小车花会会长介绍,这是他表演的第十个年头。此前过年都是在乡镇表演,今年是第一次在庙会亮相。
(责任编辑:肖武岗 UN845)
2017-01-30 06:02:04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