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大佬柳传志的洪荒之力:子女、门徒和报国情怀 - 联想,柳传志
《名侦探柯南》制作人吉冈昌仁病逝:终年56岁 - 吉冈昌仁,名侦探柯南
将自己打造成蝙蝠侠,究竟要花多少钱? - 蝙蝠侠
开始搞能源!马云联手比尔盖茨发起新能源大计划 - 联合国气候大会,马云,新能源
媒体:飞无人机要考驾照,是“审批癖”发作 - 无人机,驾照
Micro letter group QR code was lifted on March 13? Official denials,
Base station is one of China tietong “best destination“? ,
Celebrity investors announced the list of 22 most active: familiar,
Ma precious old photos: Ali from China yellow pages listing,
锂电池行业规范出台,小厂将被淘汰 - 锂电池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The real super beauty12
联通的3G无线网卡我只用了一天,看看流量......
The mother was a stay-at-home children too tired took three baby suicide
小学生作文又现神作,你不得不佩服
女人化妆前后的对比
China railway shunting skills competition
Soong ching ling's former residence2
Black and white also sexy--YanLiu2
So beauty, will let you spray blood1
photos of ashlynn brooke(ashlynn brooke的美图)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实战黑客不求人
美女游泳记
《小姨子》英文版9
Unix video tutorial3
Unix video tutorial4
《小姨子》英文版15
Unix video tutorial7
I'm come from Beijing1
虚拟机汉化软件
The Bermuda triangle3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10/31 9:50:08 Edit(编辑)
腾讯张志东内部演讲:微信一些bug被忽略太久

腾讯张志东内部演讲:微信一些bug被忽略太久

腾讯张志东内部演讲:微信一些bug被忽略太久 - IT资讯

不得不说,腾讯的成功是一种必然,他们的高管们的那种危机意识让人佩服,尽管微信如此成功,张小龙仍然在日前的WXG事业群领导力大会上发出警示并自我反省,言辞恳切、一针见血,提出对KPI和流程管理的警惕,并鼓励内部轮岗。不仅自己讲,张小龙还请来了腾讯的另一位大神——被外界戏称为“马化腾背后的男人”——张志东。他在演讲中着重谈了腾讯面临的三个挑战,对于公司管理者和产品经理们都很有参考价值。

以下是演讲内容:

感谢小龙的邀请,今天过来参加WXG的会议,谈一下我对公司的产品对社会影响上的一些思考。

我两年前离任公司管理层,不再参与公司的业务,除了学院(腾讯学院)的事务之外,我主要有两个关注点,其一是公司的公益产品,其二就是公司产品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微信是关注最多的产品,因为它对社会深层次的影响最大。

三个致敬

向WXG的同事们致敬

8月份看到了公司发布的二季度财报,公布了微信的活跃用户过了8亿。这是很重大的里程碑,我这里想向WXG的同事们表示敬意。

微信团队的产品精神致敬

微信团队把握住了移动时代的开启,在5年多的时间里,团队一直在坚持克制和优雅;在商业化上,团队也在坚持优雅自然之道,在大型组织里,在商业化过程中同时坚持理想,尤其不易,大家做的很棒,为小伙伴们的5年如一日的坚持而自豪。

微信团队的技术精神致敬

在优雅的产品背后,必然有着无数技术团队的智慧和汗水。比如每年的除夕夜,全国人民一起欢度春节,高峰时间,用户一分钟就可以在微信里收发10亿条消息,拆开2000万个红包,用户给技术团队开年第一天就送份见面礼----先来一次海量技术考试。因为技术团队的无数努力,微信才可以给8亿的用户提供值得信赖的服务。

社会化的巨大挑战

致敬之后,我想谈谈挑战。这个挑战,还不是产品、技术、或者商业化的挑战,而是社会化的挑战。微信过了6亿用户,我感觉就已进入了一个对社会影响的深水区。这和1亿的时代已存在巨大的差异。

挑战一:“老鸟时代”VS“菜鸟时代”

1亿用户的时候,那些是在互联网上久经考验的人群,网络用语可以称之为“老鸟”,他们从PC时代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他们的特点是眼明手快,经历过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洗礼,具有很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于“老鸟”来说,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就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要,让他们的生活如鱼得水。

微信发展到6亿用户之后,用户群开始接近中国总人口的社会的复杂度了,三四线城市、中老年用户、县城用户、农村用户,移动网络对于他们是骤然打开的新世界,他们基本上是互联网上的“小白兔”或“菜鸟”,缺乏PC时代的互联网的洗礼,自我保护能力也比较弱。

在PC互联网时代,“老鸟”们已经习惯了网络的虚拟性,QQ卡通头像,nickname等等,虚拟和现实之间,有着天然区分感的锻炼过程。而微信从诞生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基于手机通信录的“真实世界”,“菜鸟用户”和“小白兔用户”严重缺乏对互联网的辨别和自我保护意识。

相信微信团队的同事们,已经对这样的变化,有了很多实战的经验。我这里提一个希望,希望年轻的同事们,除了产品思维之外,还要大力强化“社会化”思维。将社会各人群和阶层的复杂性,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对这种变化还要更加敏感。

这里举几个社会化的思考视角。

思考1:对“人际过载”的思考

在PC时代,有一个理论说sns社交的人际宽度是150人。也就是说,人们的精力可以处理150人左右的人际关系,会让人感觉愉快而不至于过载。微信在4年前,朋友圈做出了一个很精妙的产品设计,让朋友圈很巧妙的融合在手机IM之中,拓宽了150这个数字限制,朋友圈也获得了高速的成长。

然而,随着用户基数扩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度也在急剧扩大。原有的巧妙设计,也已面临很大“人际过载”的社会问题。

很多人际关系广泛的商务人士,已经遇到“过载”的尴尬。见过一些过千人朋友的重度用户,几乎每隔几分钟,朋友圈就有新Push下来;也见过一些朋友,因为朋友圈的人数过多过杂,变得小心谨慎,不敢说真话甚至不敢发朋友圈。

微信虽然已有一些自定义的分组及权限管理的措施,但还是不够优雅,并未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人际过载会带来很大的压迫力,需要微信团队,更多从社会角度层面的思考和创新。

思考2: 对“内容过载”的思考

公众号是微信一个重大的创新,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内容获取和服务获取的体验,也给内容供应者和服务供应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生态。微信认证、原创标识、阅读打赏,等重要的配套创新,体现了团队对内容生态的思考和探索步伐。

我在订阅十来个订阅号的时候,每日一条推送的体验是很愉快的。但是,当我有大几十个,上百个订阅号的时候,我就陷入了“内容过载”。

过载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感受,红点密集让人产生焦虑和失控感。贪多是人性的弱点,虽然微信早就有右划退订的功能,但依然不足以体验平衡,用户还是很容易被人性的弱点带入坑里。微信这里还需要更多友善的创新,帮助用户摆脱这种不愉快处境。

思考3: 小白兔的免疫思考

因为微信的公众平台,内容的传播速度和传播的形态,有了很巨大的改变。优质诚信的公众号,获得了很不错的发展,这对内容业界是很好的基础设施。

公众平台的火爆,也有许多的公众号运营者,本身并无足够内涵,只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运营。如何帮助小白用户在过程中提升鉴别能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举个例子,我有文化水平不低的长辈,但他们依然还是网络“小白兔”。在亲人的微信群里,长辈们经常转发一些明显夸张的养生文章。他们还会说,“这是微信上说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些“小白兔”在辨识一个公众号的信用上,遇到困难。公众号名字可能叫做“XX健康之宝”或者“YY养生之道”。

在用户1亿的时候,问题不尖锐,老鸟具有很强的辨识能力;但到了8亿用户的时候,即使有了企业认证,有了举报和处罚,但依然远远的不够。这个公众号背后,信用有多少,信用能否可视化?能否让“小白兔”在他的文章里一眼就能识别?

在汹涌的数字化社会的大潮中,如何能帮助“菜鸟”和“小白兔”们,不会被劣币误导,如何让他们正向的增强数字化时代的常识,提升免疫能力,如何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这是特别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的公众号增长的很快,在增长速度的背后,我的解读是:这里的责任重大。

思考4:故障和社会恐慌

作为社会基础设施,最近两年来,微信的几次技术故障,造成了用户“恐慌”,好几次都还是PR团队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公告的传统形态。我们还没有做到,在产品UI上对用户进行1分钟的安抚。

打个比方,我们去银行柜员机取钱,遇到银行系统故障,若柜员机能提示,已知系统故障,正在修复,稍后将恢复服务。用户会很淡定。若柜员机上,啥也不说,就显示登陆错误,那将会让用户造成恐慌,会害怕存款被盗。

微信作为一个早上起床第一个点击的国民应用,有几个场景如,登录故障、群故障、朋友圈故障、支付故障,用户容易受到惊吓。会比银行卡失效更恐慌,更容易“怀疑人生”。会焦虑而恐慌,不断关机重启,甚至删掉App重装。

虽然我们有很优秀的技术团队,也已经实现了系统的各层面的多级健壮性,但故障总是难免的,需要我们把故障的透明告知,作为特别重要的产品体验来设计和演练。目前还不够自动化,还有不少环节依赖运营来反应。很多时候,技术团队和运营团队,估计故障人数是1%,总想看看能否很快修复,而耽误及时告知。这种思维,也反应了我们对社会化视角的敏感度还够到位。

挑战二:人性的弱点VS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时代会放大很多倍人性的弱点。(这里推荐两个有趣的小视频,大家可以在youtube上搜素一下Guiding hands以及social media guard)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却各自低头看手机,这已是移动时代很常见的情况。

刷存在感,也许可以算是一种人性的弱点,尤其在数字化的时代。而我们的产品,可以如何更温暖一些? 比如提示一下“您今天手指已经划了1000下,建议放下手机去关心下家人”?

人性有很多与生俱来的弱点,社会也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不是我们的产品带来的;但人性的弱点,会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过载时,产生急剧共振,从而放大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必须要仔细地去观察社会,不断的反思和自我批判。我们需要用智慧和创新,去帮助社会降低这些阵痛和代价。

挑战三:社会化视角的迟钝Bug

外界媒体人对微信比较有好感,批评会较为客气,这容易让团队产生错觉,容易让我们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而事实上,我们还有不少蛮迟钝的Bug。

例如, Mac微信2.0版本发布距离1.0版本隔了整整一年。足足一年的时间,一些很容易修改、但给人很不便的东东,团队是视而不见。比如在27寸屏幕上,字体小而劳神累眼;比如,每次网络断一下,重现扫码登录后,空空如也的没有了上下文。这些东东本是几天功夫,就可以解决的疾苦,团队却忙得顾不上,为了憋大招,白白让用户眼巴巴的等待一年。

例如,微信消息的导入导出能力,还不如20年前小龙做的Foxmail Client。对16G以下的手机用户,经常遇到存储紧张,微信迟迟没有提供一个PC工具,让用户很方便从手机dump出某个时段的老数据。微信的大群很热闹,每天产生大量的看过就可以丢弃的东东,大群共用一个循环存储空间,和其他消息隔离空间,16G的用户出现存储满的郁闷也许就可以减少。但估计我们的产品团队,人人都是64G/128G的手机,感受的不够强烈。

这样的特性,产品团队告诉我,“他们早有计划,只是没有放在高优先级,在版本排期容易被其他更急的功能所延误,上面这些特性需要若干时间会完成”,公众号平台也有不少同类的迟钝例子。

一方面,我们年轻的团队都很敬业,每天很忙碌,忙的不可开交。另一方面,好些几天功夫就可以缓解的民间疾苦,我们却又是显得很不够敏感。

我个人的感觉, 团队这里存在一些对“社会化”的重要性缺乏敏感的Bug。我们年轻的总监们,更喜欢长时间的憋大招,渴望打造出令业界惊叹的特性,而对于这些短周期、技术含量不高的民间的痛点,总监们会被各种任务、各种原因而延误很久很久。

小龙早上的关于敏捷精神的分享非常好,我很赞同。在团队成长变大,分工变细了之后,同事们容易沉浸在自己忙碌的工作中,即使看到其他部门的产品毛病,也容易因为跨部门跨团队,而表达的太温柔,太一团和气,这会让我们失去敏捷的力量。

微信团队从5年前十来人的小分队,迅速发展为过千人的大型团队,如何保持小团队的敏感,保持敏捷,需要在座对骨干同事有更多跳出来的精神。

期待:产品精神+社会化视角+批判精神

微信团队,在我看来,一直是一个充满锐气,很善于独立思考的团队。在用户达到8亿的时候, 期待微信团队的年轻同事们,提升对社会性的敏感度,希望微信内部,也有更强的内部批判精神。

电影《蜘蛛侠》里有句台词提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借这个台词比喻一下,微信将会发展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做一个很好的产品,做一个很酷的产品,这个理念对于微信团队来说,已经不足够。

8亿用户之后,其社会复杂度已是无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深水区,除了上面说的场景之外,还必然会有更多更深远的数字化社会难题接连浮现,微信团队面对社会化的挑战,会比5年前从零开始创业的挑战更大,责任也更大。

期待微信团队除了产品精神之外,融入更多的社会景深视角,放下团队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心态归零,在创建产品天地和业界生态的同时,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智慧和更多的创造力,去缓解社会数字化大潮中的阵痛,成为真正靠谱和温暖的基础设施。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