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江西九江48名党员干部参赌涉赌被处理-江西九江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ten network fraud and the King wanted fugitives
李光耀国葬29日举行 中国领导人将出席-李光耀
Pingdu arson investigations: some villagers insist on land previously uninformed
China’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re are no Chinese citizens in Venezuela casualties
Ban Ki-moon congratulated the Chinese new year to the Chinese people, Chinese wishing to succeed
Foshan, Guangdong police fired a warning shot caused the death of 1 person was suspended
广东警方出动警犬悬赏10万搜捕脱逃疑犯(图)-脱逃嫌犯
贵阳市区一栋9层民房发生垮塌(组图)
Timely due to lower social security rates to develop delaying retirement policy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乳娘帕梅拉安德森2
无题
Kim jong il's mistress, national beauty JinYuJi actor2
超强高考作文
六种更聪明的工作方法
A man's favorite things3--ZhouWeiTong
A man's favorite things14
5 meters long centenarians python and melee was successfully capture king snake (figure)
The little girl with long hair3
Sell the barbecue as says father du breul1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Adobe Flash Player(IE) 10.0.32.18 浏览器专用的FLASH插件
Sora aoi‘s film--Lust fan wall
Ashlynn Video2
Be there or be square
Unix video tutorial2
星际争霸1.08硬盘免安装版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19
Boxer Classic video2
WebService在.NET中的实战应用教学视频 → 第2集
C#高级编程(第4版)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8/26 8:53:40 Edit(编辑)
血色故都,我们回家

血色故都,我们回家

血色故都,我们回家_新闻资讯

位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处的邓小平卧室兼《红星报》编辑部。



当年的《红星报》,它是现在《解放军报》的前身。



当年印刷《红星报》的手滚油印机。



媒体记者纷纷与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合影留念。



邓小平卧室兼《红星报》编辑部内景。



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



72年痴情盼夫归的池煜华老人,30年未离开村口。



华屋村后山上的烈士纪念亭和烈士当年种下的松树。



沙洲坝“红井”旧址。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中,毛主席亲手挖的那口水井。



红军广场上耸立的烈士纪念塔,形如子弹,落地成碑。


  血色故都,我们回家


  ■中国军网记者 郑文达


  作为军报人,踏上瑞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其实,何止于我,所有参加此次重走长征路的媒体人都与这里有着深厚的渊源。心心念念地盼着,一个我从未到过的地方。


  位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处的邓小平卧室兼《红星报》编辑部。


  (一)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纪伯伦《先知》


  瑞金城西沙洲坝,当年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穿过田埂,远远望见两栋白房子伫立于荷塘之畔。前面那栋就是总政旧址,屋前的水塘荷叶蔽日,池畔数株绿竹矗立,直指青天,将当年的红军总政旧址衬得如此苍凉萧瑟。这里早已不见昔日烽火连天的壮观,那种壮烈已在岁月的风霜中泯灭。我陡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激情和一丝战栗,仿佛重回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脚步也变得如此沉重,仿佛历史的脚步在这一刻由我带动!


  步入屋内,一方天井,日月于中,四水归堂。正厅左右有两道耳房,邓小平卧室兼《红星报》编辑部就位于右手耳房第二间。门前的回廊苔痕斑斑,处处可见岁月的沧桑。我的心有一丝慌乱,又有一丝期待。屋内一床一几一凳,浸润着历史原色的手滚油印机,似乎还散发着《解放军报》前身最初的油墨芳香。


  就在这里,时任主编的邓小平亲自撰文、亲手刻写《红星报》,平均5天出一期,共编写了70多期。长征途中,《红星报》更是成为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唯一喉舌。它写下的不止是新闻,更是号令,是历史。


  从这里出发,与时代同行,继承《红星报》血脉的《解放军报》沿着先辈的足迹已经成长为拥有一张主报、七种子报子刊以及包括中国军网、国防部网、八一网络电视、军报记者微博微信、解放军报客户端等10余个网络和新媒体发布平台在内的中国最大的官方军事传媒集团。


  凭栏窗外,虫鸣鸟啼,一问一答,昨天与今天在这里形成深刻地对照与互文。


  当年的《红星报》,它是现在《解放军报》的前身。


  当年印刷《红星报》的手滚油印机。


  从来没有哪一个城,会成为如此众多媒体的寻根之地。


  新华社记者在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前微笑合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于红色中华新闻台斑驳电台前驻足聆听,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处那块挂着“中共中央宣传部”红底黑字的牌匾,历史静谧中,我们与先辈在这里一前一后地抵达。血脉相连中,我们穿行在那些复活的灵魂里彩色行军。


  瑞金,我们回家了!


  一路上,发现很多人家的门牌上有“烈属”字样,蓦然惊觉,有些人,永远都回不了家了。


  “妈妈,爸爸是什么样子的?”83岁的华崇林曾无数次地问过母亲。他的父亲,华钦材,早已化为村后那片山上的17棵苍老遒劲、嵯峨挺拔的青松之一。在它旁边是与他同生共死的弟弟,华钦梁。掩映在草丛中的石碑已被岁月侵蚀,站在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下,手抚树干,松脂如泪。


  青松依旧在,不见离人归。17位血性方刚的华家后生,全部牺牲在当年的战场上。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17个青年就是他们对红军的最后奉献。那17棵他们亲手种下的松树,成了他们最后的象征。人未归来,松在,魂就在。


  等待的不仅仅是儿子,还有妻子、母亲。


  池煜华,新婚第3天,丈夫李才莲就参加革命去了。临别前,丈夫告诉她:如果哪一天别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你要等着我。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家!


  为了一句等我回家,池煜华痴情盼夫72年,30年未出村口,始终不相信丈夫再也回不来了。猜望着有一天,平安带回她的可人儿。她甚至认为解放了,胜利了,长征的丈夫还没回来,是因为他又被派到台湾去做秘密工作了。把新中国盼成立后,她又开始盼着台湾回归……


  2005年4月,95岁高龄的池煜华,呼唤着“才莲”“才莲”而离世。


  战争,让女人等待。她们,倚在门前,在无数个月光下远眺,仅仅用等待,就过完了一生。


  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里,一个母亲终身都在等待参加红军的8个儿子回家。青丝变白发,盼到眼睛都瞎了,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儿归。“我眼睛看不见了,但马灯不能灭,要让儿子看清楚回家的路。”可等来的只是那随风飘扬的纸带,满地的纸钱,8个冰凉的牌位和那块没有温度的牌匾……


  满门忠烈,君问归期,是怎样的悲壮呀?


  当年瑞金全县24万人,参加红军的有4.9万人,几乎所有的青壮年,甚至十四五岁的红小鬼都参加了革命。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7166人。


  血色故都,在这片富含金沙的土地上,百姓们为新生政权付出的是比黄金更为珍贵的血脉。穿越时光的年轮,我仿佛看见一队队年轻后生,一路高歌,将骸骨写进青春。正是这些默默的牺牲,在红色大地上恣意流淌、传递、聚集,汇流成河,化为民族的精神图腾。


  家以人为本,国以民为根。


  沙州坝的“红井”,据说红军长征后,卷土重来的国民党将这口井填了5次,百姓又挖了5次。如今的“红井”,四周种满了向日葵。金色的花盘在晨光照耀下,热烈而辉煌,深情地凝视着“红井”,整齐划一,似一个个军礼,向着心中的太阳,朝气蓬勃地绽放。


  “红井”宽、深不及两米,水清凛冽。旁边置一木桶系索,汲水而饮,清甘沁腹。这不正像苏区的人民吗?用自己的清冽甘甜,养育了弱小的红军、孕育了婴儿般的共和国,他们才是共和国之根。


  叶坪革命旧址群中的红军广场上,耸立着红军烈士纪念塔,相传是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原形。整个纪念塔形如子弹,落地成碑。塔上数不清的石子凝固着曾经的血色记忆,历史又将这些石子变成了星星。


  当年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扑至此,不少的国民党官兵在塔前留影,引起国民党高层恐慌,炸掉了该塔。在一片废墟中,一位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个完整的“烈”字拆回家来,藏了起来。全国解放后,大娘将这个“烈”字献了出来,整个烈士塔就按它的尺幅制定。


  红军广场上耸立的烈士纪念塔,形如子弹,落地成碑。


  广场上,樟树下,绿草如茵,静穆壮美。历史在这里荡涤前行,一眼百年,和平如斯。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瑞金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支持革命战争,从1932年到1934年,瑞金人民认购了战争公债68万元,借出25万担谷子。其中41.5万元公债和捐集的所有粮食全部无偿奉献给了苏维埃政府。“早做鞋,暮织鞋,做鞋不为上街卖。送与前方战士们,冲锋杀敌更轻快。”歌是历史,民歌,是民心。


  一路走来,忘不了那千年古樟下的乌瓦黄墙,忘不了那装下整个共和国的私家祠堂,忘不了那以整个村庄划分的烈士墙,破旧的草鞋、血染的枕巾、弹洞的墙壁,浸染在红色记忆中的这个边远千年小县,像一个巨大向心力的漩涡,吸引着所有的力量,散发出照耀古今的光芒。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的选择永远代表着历史的自觉与走向。中国共产党从瑞金走向北京,人民始终是其力量的源泉和根基。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我要反馈
保存网页
国防部网站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