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Express brother leave the rejection of suicide loss: 9 months 1 days off of work,
数百家色情网站遭到大规模攻击 - 网络攻击,网站
Millet fan suspected of plagiarism and Pakistan, the two subsidiaries face each other,
Foreign Media: Alibaba earnings doubled in the past year, but stock prices generally lacklustr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laying games, looking for vulnerabilities,
China’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tudents parents how to spell? 3,000 yuan a day hotel reservations in no uncertain terms
SIM card is revealed free SMS send 750 million phones under threat
美网络安全公司股价下跌,称因中国黑客减少 - 黑客,网络安全
滴滴快的融资已近30亿美元,估值165亿美元 - 滴滴,快的,融资
Derivative group into “high rich handsome“: 5 women were tricked into millions of Yuan,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Ashlynn Brooke show proud chest measurement2
I also want to live a June 1 children's day, dad
Take you to walk into the most true north Korea rural2
运动的范冰冰3
The money of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16
Nikon microscopic photography of the first three
Abdominal hit by iron--HangZhou best driver parking save passengers
白嫩丰满美女照片
Go to the national museum1
A resort photographed beautiful young woman change clothes process vomiting blood1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美女游泳记
Ashlynn Video1
Unix video tutorial8
虚拟机5.5.3版
天龙八部十二宫服务端
功夫熊猫2(上集)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7
Ashlynn Video3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6
小黑猫大战两米大花蛇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2/1 14:04:48 Edit(编辑)
在2016年发电报是怎样一种体验? - 电报

在2016年发电报是怎样一种体验? - 电报

在2016年发电报是怎样一种体验? - 电报 - IT资讯

我从来没有收到过电报,最近突然意识到这一点,一股怀旧之情莫名其妙涌上心头。

其实科技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我都没有参与其中:我没用过银版照相法,也不曾体验过先打给接线员再接通要找的号码,也没有用一个手摇式留声机弹奏肖邦的夜曲。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磁带、传真机、长途电话慢慢被CD、电子邮件、手机所取代,慢慢又出现了MP3、聊天平台、智能手机,而我仍然坚持写信。我既不能证实也无法否认曾经历过唱片时代。

但是电报,我本来有机会去发一封的!我却没有,待到现在真是追悔莫及。西部联盟电报公司大约是在十年前才关闭其电报服务。(根据美联社2006年报道,最后十封电报中有生日祝福、悼亡爱人、事故通知以及几个想最后体验一下电报的人。)到了现在,想在美国发一封电报已经不可能了。

因为我尝试过了,而且不只一次。

想在2016年发一封电报可不像19世纪中或20世纪中的时候那么意义重大了。

当初电报的出现简直令人震惊,这意味着人类信息的交流第一次可以比亲身携带的消息传送得更快。一根电线比一匹马或一艘船要快得多,几乎实现了立即送达。1844年,《纽约先驱论坛报》提到电报的成就时说,「再没有什么可以改进新闻消息的传播速度了,除非在新闻发生之前就未卜先知。」

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科技进步如繁星璀璨,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电报感冒。1858年的《纽约时报》曾评论电报是「琐碎的,微不足道的」,并且「肤浅、突然、不经筛选、太着急」。Matthew Arnold是一名作家和文化批评家,他谈到横贯大西洋的电报工程时说,「一根缆绳,一堆跟风的用户,居然还妄图上升到公共事业的高度!」

那个时候,电报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且使用非常普遍了。最早的电报系统采用打板针拨号,有消息进来时就在字母表上找对应的字母。这样一个设备,伴随着不列颠的西部铁路,在1838年成为了全世界最早的商用电报。

美国建立的电报标准是萨缪尔·摩斯在同一时间开发的电报系统,该系统通过电信号传播,然后经解释执行,由人工手写接收。到了1850年引入了自动打印的电报机,但发消息的时候还是需要人工协助,直到1930年,发送过程也实现了自动化。

到了2016年,如果想发一封电报可以上网解决,想发什么发什么。

我首先尝试了iTelegram——花费18.95美元,承诺3-5天能把消息传到华盛顿特区的The Atlantic新闻编辑室,给我的编辑Ross。该公司的网站上声称运营着一些古老的网络,例如当年电报行业的老大哥「西部联盟」。这家公司主打新奇体验,例如在别人的婚礼上发一封电报是一个不错的祝福方式。他们的广告也利用了人们的怀旧心理,「自1844年以来最好的沟通方式,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送达。」

然而,三周过去了,我的电报还没到。我发了一条Slack(一家整合了聊天群组+大规模工具集成+文件整合+统一搜索的公司)消息给Ross「我发了一封电报注意查收!」,过几天又发了一条询问「你收到我的电报了吗」,后来变成了「还没收到电报吗」,最后绝望了「电报真不靠谱」。

我申请了退款。

接下来我尝试了Telegram Stop——花费29.65美元,保证4-8个工作日天送达。8个工作日之后,电报并没有送达给Ross。不过是从墨尔本传一封电报到华盛顿而已,但是Telegram Stop,这个自称非常可靠的网站,告诉我我的电报丢失了,原因未知

「Telegram Stop的传输是通过国际邮政网络服务协议,」我收到的邮件如是说。「由于未知原因,通过美国邮政管理局传输的消息被耽搁了。」

我一次都没发成过,真是哭笑不得。事实上我也并不是真得在发电报——虽然看起来像,但一开始是通过互联网,然后是邮局,这不是真正的电报。我下单时就收到了一个电子版的预览,如果我把预览内容通过邮件,或者短信,或者Facebook私信的方式发送过去,甚至发布在The Atlantic的网站上,都比电报方便快捷得多。

这里要跟Ross说声对不起,这封电报你最后也没有收到

我发的消息有点像老式的搞笑电报,这种问候其实是一个电话玩笑。「上帝的杰作」正是摩斯在1844年通过试验线路从华盛顿传到巴尔的摩的消息,这也是第一次全美集体庆祝第一次电报消息成功发送。根据19世纪的史料记载,这条消息是联邦专利专员的小女儿,Annie Ellsworth发给摩斯的。Annie是从妈妈那里得到的灵感(这句号最初来自《旧约》)。

根据一个摩斯码翻译网站,原本的摩斯码是这个样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是这条消息的纸质文本——尽管手写的字体很难认,这张纸仍然被国会图书馆保存着:

特写如下:

一个不负责任的注解:有些人说摩斯曾经发过更早的电报。1923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一名匿名用户爆料,称最早的消息其实是在华盛顿广场公园附近发出的,从纽约大学一个教室发到另一个,电报内容是,「全世界请注意——来自共和国王国的右翼」。

不得不承认,这些大部分对我来说都很陌生很遥远。我不知道那所谓的第一条消息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在1823年的Niles Register(一本19世纪畅销的新闻杂志)上。但我知道,我想得越多,我了解得越多,他们对我来说就越陌生。

我不知道收到电报时的声音是怎样的,或者这张纸送到别人手里时是什么样的,我能想象到的只是记者们用电报传回他们的稿件。没有在线翻译的帮助我也不认识摩斯码。你能读到一些描述性的文字,但是没有经历过就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不像我亲耳听过拨号调制解调器沙沙的声音,或者诺基亚经典的铃声能够真真切切在耳边回响。

但换一个说法:我有没有发成一封电报并不重要。信息化社会,一个人必须通过各种工具管理时间和地点,人们对科学技术如此依赖,仿佛技术已经成为了自身的一个扩展包。这也正是科技影响文化的一种方式。为什么有时你都忘了正在使用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技术终将被遗忘。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