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真会玩!日企制造“人造流星” 上太空放烟花 - 人造流星,太空
中国每年废弃近亿部手机:手机垃圾成灾 - 手机回收,二手手机,环境污染
全球首富易主:服装巨头创始人超比尔盖茨 - 首富,比尔盖茨,Zara
美女学霸手抄笔记走红:脸和字都美得不要不要的 - 美女,学霸
Attention! Your “account“ may be easily hacked recently,
希拉里发言直指Uber:不应歧视员工 - Uber,优步,希拉里
王健林:有万达在,上海迪士尼20年难盈利 - 王健林,万达,王思聪
马云今天遭“围攻”:留下这1万字的现场记录,
乌龙:软件升级导致比特币无效 - 比特币升级,比特币乌龙,比特币无效
Wuxi sky-high high school fee of 160,000 yuan a year, the school: this is a business opportunity,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奇趣的世界记录1
Beautiful Japanese beauty(漂亮的日本美女)2
So beauty, will let you spray blood9
Sora aoi possession of boudoir1
Earthquake hedge common sense
BingBingFan apple dew point photo gallery3
BingBingFan apple dew point photo gallery5
赵惟依写真2
NeedWallpaper14
西游四格漫画(三)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艳兽都市
Sora aoi‘s film--Lust fan wall
jBuilder2006
仙剑奇侠传98版歌曲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7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3
1400篇各类破解文章
WebService在.NET中的实战应用教学视频 → 第2集
Macromedia Dreamweaver 8
Ashlynn Video2
hpmailer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6/1/12 12:26:56 Edit(编辑)
个性,死在了微信朋友圈里 - 朋友圈刷屏,微信,朋友圈

个性,死在了微信朋友圈里 - 朋友圈刷屏,微信,朋友圈

个性,死在了微信朋友圈里 - 朋友圈刷屏,微信,朋友圈 - IT资讯

昨天朋友圈最火的一定是微信大数据。据说由于端口访问量过大,那个页面一度很难打开,直到晚上7点左右起,大家都知道怎么玩、也能打开页面了,纷纷加入了刷屏大军,一时间整个朋友圈全都是那几张对自己似乎很有意义,对他人毫无意义的图片。

然后有人说这是骗钱的,又一波转发。

然后官方说骗钱的消息是骗人的,再一波转发。

昨晚的大数据和骗钱谣言,以及今早很可能仍在进行的辟谣,就是当今社交网络传播模式的缩影:流行-反流行-反反流行。同样的例子还可以应用在快播早前的一波疯狂转发,舆论经历了“技术无罪”、“技术无罪不足辩驳”、“允许辩驳是自由的声音”的几波转折。类似的,还有柴静的《穹顶之下》、股市二次熔断后暂停熔断等等举不胜举的例子,传播模式如出一辙:

一个热点爆发

转发党开始疯转,策划党开始策划第一波反热点(这活我们干)

转发当开始疯转,反热点开始爆发,策划党开始策划反反热点(这活我们也干)

社交疲劳,话题消散

科学圈里的科学思想与社交网络热点话题遵循着同样的传播规律。公元2世纪,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基于欧多克斯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发展出了地心说,缓慢地成为了一个思想爆点。这个热点思想热了1300余年,直到哥白尼1543年整理发表日心说。日心说成为反主流后又流行了几十年,直到开普勒在1609年提出开普勒第一定律,成为天文学届的新一代红人。

虽然传播规律相同,社交网络与科学圈还有一点显著的不同——传播速度的差异。过去几百年完成的思想更迭今天只要一天,甚至几个小时。为这等效率人类做出了伟大的牺牲——个性之声被杀死了。

为什么快速的传播会杀死个性移动互联网让信息的“光速”传播成为可能,而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发出后,最先在社交网络转发的人会获得最多的关注。关注,就是社交网络对用户最大的馈赠。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一夜成名,尽管可能性不那么大。转发-数赞-回评-寻找下一个素材,成为了当代人的日常。人们希望反复进入“奖赏回路”舔舐受关注的甜头,因此纷纷成为了为传播而战的斗士。

于是人们无意识地中了传播的毒,传播也就成了生产内容的根本动机。

那么,那些火热的爆款文章,为何能实现爆炸式传播?

首先,转发多的文章才能在传播时产生放大效应,在网络上循着人脉圈层层扩散,最终达到十万+、百万+阅读量。人之所以会选择转发,是认为这条信息值得为他人道,而且传出去之后有利于自己的形象,跟在酒桌上与朋友吹牛一个样。所以爆款的核心价值就是成为网上的谈资,所谓养生育儿心灵汤,股票贪官艳照门。谈资价值,在网络时代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在社交网络又比任何网络场合都重要。反倒是这些内容的真伪,压根就不重要。

一条信息如果具备高谈资价值,受转发、点赞就多,反之就少。精于此道者以此为生,成为社交网络主流内容的创造者,others成为看客,不时也小试水果刀,在自己的主页上编些个小段子玩。

再怎么热门的消息也有个时效性,一旦大多数人已经转了你再转,就落伍了。因此你装上一堆新闻app,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爆炸新闻推送,顺手在朋友圈上转发。转发得早的话,你造成的影响力甚至不亚于一个KOL(关键意见领袖),只不过新闻署名不是你而已。一个一个热点转瞬即逝,我们有精力转发,但未必有时间自己读完一篇,更别说思考一下提出见解了。

目不暇接的传播节奏加速了网络人格的趋同,你免费向KOL奉上自己的传播力,麻木地浮在话题海洋中,不知所措地等着下一个大事件。

尽管看上去每个人在社交网络上参与度差不多,大抵都是几分钟刷一次微信朋友圈,但实际上主宰朋友圈声音的是极少数KOL,是深谙传播规则的大师。那么问题来了,少数人决定了多数人的谈资,那多数人的声音去哪儿了?

你看到朋友的长篇大论觉得没意思;

你不屑于在朋友圈上发表个人见解,既免得累了脑子,又免得招人烦;

你发的图大多是美食、美景,或是婴儿宠物;

你认为KOL的话题更具见解,便吸为己用,还会积极向他人转发;

KOL则利用人们的内敛和思维的懒惰,写出你们的心声,坐等转发。

米兰·昆德拉曾在《身份》里说,恋爱关系中的俩人都要去工作,因为他们需要用这个世界来谈话。就是说两个人下班回家可以分享俩人的不同见知,而如果其中一个不上班,那么ta终将成了一个纯粹的聆听者,俩人将失去了一半的谈资,也就失去了对等的话语权。

今天,昆德拉描述的那种谈资不复存在,因为社交网络上的流行信息像泥石流一般淹没了个人见知,还不容抗争。不必说,交谈的方式也改为在网络上进行。除非与流行相关,你的个性观点不过是泥石流面前的一棵小树,顷刻将淹没在不可抗的“流行力”中。

为传播而狂,成了社交网络上唯一的个性。

微信搜索“IT资讯”关注抢6s大礼!下载IT资讯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