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李克强同巴西总统罗塞夫举行会谈-李克强
County of Anhui poverty of illegally built luxurious office buildings, halted after officials resume work
A factory roof collapsed in Mudanjiang 9 people were trapped
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将调整 专家-报销比例也应调
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标现身 曾被传已出逃
南京小学生社会实践被逼喝洗洁精 官方介入调查-小学生
国务院网站登网友来信 要求严惩劣迹艺人
北京地铁十三号线男子躺在轨道外被送医-北京地铁
万万没想到 搓澡堂子也上新三板了-新三板
彭国甫任湖南怀化市委书记 张自银不在担任-人事任免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这只猪到底犯了什么错?
Ashlynn Brooke photograph of a group4
Sora aoi in China3
XuRe xuan cool and refreshing photoes2
Sell the barbecue as says father du breul3
Soong ching ling's former residence2
人美胸美腿更美3
2013中国四川省高考作文
大年初五接财神
遇到插队的怎么办?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Unix video tutorial13
Prostitutes diary
双旗镇刀客A
仙剑奇侠传98版歌曲
Unix video tutorial5
White deer villiage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15
linux安装大全
Ashlynn Video1
SQL2000 For 4IN1
qq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5/9/4 6:45:26 Edit(编辑)
张震清除“四人帮”势力 邓小平赞其懂拨乱反正

张震清除“四人帮”势力 邓小平赞其懂拨乱反正

张震清除“四人帮”势力 邓小平赞其懂拨乱反正

  1985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在北京成立。图为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向校长张震授旗。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解放军总参谋长。面对“文革”造成的全国乱局,邓小平义无反顾地开始全面整顿,“军队要整顿”更是响彻全军,他从抓军队整顿开始,落实干部政策,“解放”干部。很快,他把目光转向了解放军总后勤部(下文简称总后):总后确实是“文革”中的重灾区,林彪一伙在这里干了许多坏事。仅在总后机关,他们炮制出的所谓“反党集团”、“特务集团”、“特务叛国外逃集团”、“现行反革命集团”等大大小小的冤假错案就有35个,3500多人被立案审查,其中被打死、逼死的,就有143人之多。总后副部长汤平和总后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傅连璋等被迫害致死。和上述问题有牵连的一些人,后来又多和“四人帮”的活动有联系。显然,要整顿总后乱象,必须找一个和林彪、“四人帮”坚决斗争、且有相当资历的人,前去总后拨乱反正。经过反复思考,邓小平选中了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张震:红军时期,挥戈奋战在红三军团;抗日战场,出谋划策在彭雪枫部;解放战争,赞襄军机于三野大军;抗美援朝,决战决胜于对敌一线;南京办学,儒将之誉响遍全军;“文革”罹祸,楚囚之身漂泊江汉……


  虽然身处逆境,张震始终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团伙泾渭分明,他正是邓小平心目中理想的人选!当然,张震由屈居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上调到总后工作,他本身也被“解放”了!


  "文革’以来,林彪一伙对总后插手很深。……后来,江青等人又插手总后。”


  1975年8月下旬,正在武汉军区组织演习的张震,突然接到中央军委通知,要他去北京一趟。到京后,粟裕代表军委和他谈话。当时,军委有个六人小组,由叶剑英副主席牵头,负责调整干部和要地部署,粟裕是六人小组成员之一。解放战争中,粟裕负责三野战役指挥,张震负责参谋工作,两人相交、相知甚深。一见面,粟裕开门见山:军委考虑,要你到总后当副部长,有什么意见?


  听到这个消息,张震确实吃惊不小:“我思想准备不足,从未专门做过后勤工作,担心做不好。”见张震有顾虑,粟裕便进一步点明:“这次工作调动,是小平同志点的将。”


  谈话中,粟裕还着重讲了国内形势,说到周总理的病情和邓小平同“上海帮”斗争的情况,以及毛主席对“上海帮”的多次批评。张震遭到“文革”冲击,政治上已经“边缘化”,但依然很清醒:“我在军区工作,虽对全局了解不多,但对江青等人的言行还是很有感觉的。谈话间,我们的心情都很沉重,对时局的发展很担忧。”经过一番恳谈,张震决定接受任命:“既然军委和小平同志已经确定了,我服从组织决定,一定尽力把工作做好。”


  9月18日,张震前往总后机关报到。当时,军委对总后领导班子作了较大的调整:部长仍由张宗逊担任,未配政治委员,副部长除张震之外,还有贺诚、张令彬(挂职治病)、张元培、李元、封永顺、张汝光、孙洪珍等,还增设了顾问,有饶正锡、张贤约、李耀、李雪三。了解基本情况后,张震马上信心百倍:“这个班子中,绝大多数同志是老红军,都有长期的斗争经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的还是我的老上级,宗逊同志红军时期就当过我们师的师长。我相信,只要大家紧密地团结起来,在军委的领导下,是可以把后勤工作做好的。”


  张震到职不久,叶剑英副主席找他谈话,字字句句语重心长:“自‘文革’以来,林彪一伙对总后插手很深。中央先后派李先念、余秋里同志主持调查。后来,江青等人又插手总后。所以,总后机关的清查工作和全军后勤的建设,任务都相当重。”


  此时此刻,张震更加感到邓小平、叶剑英等对自己的信任与重托:“在八位副部长中,军委将我摆在了第一个,同时担任总后党委副书记,协助宗逊同志抓全盘工作,并且参加三总部联席会议,肩上的担子确实不轻。”


  张震还是那个老习惯,到一个新单位,总会先做些调查研究。他到任伊始,就一边投入工作,一边抽时间听取各部门的汇报,同有关领导交换意见,查阅有关文件和历史资料。经过一段时间,张震对总后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总后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传统,工作艰苦,作风朴实,任劳任怨,钻研业务,服务部队,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同时,新中国成立20多年了,后勤建设也出现了许多不同于战争年代的新情况。比如,过去打仗,武器主要靠从敌人手中夺取,现在却要靠自己研制和生产,用军费去买。调研中,他也深深感觉到,自“文革”以来,总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严重不纯,许多好的传统丢掉了,影响到后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世纪70年代前期,每年全军的经费并不多,仅100多亿元,但由于买不到装备,装备费老是用不完。由于装备费用不完,王洪文就插手总后,把一部分钱拿到上海,购买当地生产的枪炮。对于这事,张震最为揪心:“因为不是兵工厂制造的,这些枪炮质量问题很多,根本不能用,买来就丢在仓库里,居然还说是什么‘路线枪’、‘路线炮’,简直是个笑话!”


  对于“四人帮”与林彪集团的勾结,张震也有深切的感受:“总后党委也曾作出决定,要调整16名追随林彪反革命集团、犯有严重错误的干部的工作。刚刚行动,‘四人帮’就公开插手,为这些人翻案,使问题拖了下来。”


  “这些‘谣言’,听说有的是主席讲的,搞不清,怎么查呀?”


  随着工作的逐步展开,张震面临着一个最麻烦的问题:当时,总后机关对干部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怎么办?张震心里也犯嘀咕:“我初来乍到,心中底数不多。”于是,他决定抓一下总后机关的干部队伍建设,挤时间到一些单位了解情况,找一些干部谈心,争取多一点发言权。


  1975年下半年,在张震等总后领导班子的努力下,总后的局面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在这个时候,情况起了变化,形势发生逆转。11月份,“四人帮”操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极少数人,发起了“教育革命大辩论”,矛头指向邓小平。面对如此重大的政治风波,张震等人站稳了脚跟,正如他所说:“总后党委的多数同志是有不同看法和疑虑的。”在一次会议上,张震见到了邓小平。由于是特殊政治环境下的见面,张震印象特别清晰:“他虽然沉默寡言,但表情依然十分坚毅。我问他身体好吧?他说:还好。我说:您多保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沉思着,没有接我的话题。我想,他一定有很多难处。谈话没有继续下去。”虽然没有深谈,但张震的真切关心,无疑打动了邓小平。


  后来,“教育革命大辩论”愈演愈烈,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上纲的“调门”就更高了。江青等人到处插手,诬陷邓小平,迫使整顿军队的工作停顿下来。这场不得人心的“运动”,也严重干扰了总后的工作:“总后党委原来设想的工作安排,都难以按计划进行。”总后的整顿工作,也陷于停顿!!


  对于形势发生这样的急剧变化,张震思想上是有准备的:“因为叶帅找我谈话时,曾经交过底。”对“四人帮”的一些言行,张震和一些同志进行了抵制。在总后召开的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大会上,张震着重讲了红军长征的重大意义,讲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讲了后勤战线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讲话中,他还传达了毛主席对邓小平“人才难得”的评价,这在“批邓”已经形成狂澜的形势下,真正是难能可贵!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去世后,“四人帮”更加猖狂地进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2月下旬,按照上级的要求,军委办公厅组织三总部领导到清华大学看大字报,由总参第一副总长杨成武带队。在清华大学的党委会议室,迟群、谢静宜介绍“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经验”,大放厥词。参加这样的“经验会”,张震非常窝火:“听着他们的胡言乱语,又不便当面驳斥,心里很不痛快。”


  江青一伙极力诋毁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对悼念周总理的活动进行各种限制,明令不准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吊唁,并责成各单位负责。于是,张震等决定在总后大礼堂为周总理设立灵堂,组织所属人员佩戴黑纱,分批吊唁,以表达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当时,“四人帮”把社会上流传的对他们不满的言论(比如,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着江青,向在场的政治局成员表示:“她算上海帮呢!你们要注意呢,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呢!”),当做“政治谣言”,严令各单位“追查”。显然,一旦查到谁头上,谁就得遭殃。于是,张震就给曹思明副政委打招呼:“这些‘谣言’,听说有的是主席讲的,搞不清,怎么查呀?”于是,总后的“追查政治谣言”的活动,也就不了了之。回忆往事,张震自己也感到欣慰:“我们用这种办法,保护了一些干部群众。”


  1976年10月4日,张震随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陈锡联,到唐山地震灾区慰问抢险救灾部队。5日下午,在返京的飞机上,陈锡联悄悄地告诉他,毛主席生前在接见新西兰总理马尔登之后,曾给华国锋同志写了三句话:“慢慢来,不要着急”;“照过去方针办”;“你办事,我放心”。没有想到,第二天即10月6日的晚上,中央政治局顺应人民的意愿,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对于逮捕“四人帮”之前陈锡联对自己讲的话,张震事后仔细回味,认为“不同寻常”:“后来,我没有再同锡联同志聊过此事,不知他当时是否知道中央高层决策的情况。但我联系当时的形势,觉得这三句话很有分量,锡联同志此时向我透露,也不同寻常。”


  “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批示,是把总后揭批‘四人帮’斗争引向深入的重要转折点。”


  “四人帮”垮台后,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张震和总后党委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以很大的精力,投入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四人帮”横行时,对总后多方插手,情况比较复杂。所以,揭批“四人帮”斗争开始时,情况非常复杂:“一些有牵连的同志遮遮捂捂,不愿讲出真实情况;也有一些同志急于联系总后的实际,有的还进行人身攻击。”当时,张震高屋建瓴地指出,“四人帮”在理论上散布了种种谬论,只有从理论上划清界限,才能彻底认清他们的反动本质,肃清其流毒。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总后的实际,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就会比较顺利。


  在总后党委会上,张震还多次讲过,清查工作必须把握两点:一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不留隐患;二要掌握政策,与人为善,不留后遗症。张震把握政策公允,得到大家一致支持:“我的意见,得到了党委多数同志的支持。”


  1977年3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在张宗逊部长生病期间,由张震主持总后的工作。6月29日,还未复出的邓小平找张震谈话,主要是了解总后的情况。谈话间,他对总后工作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要从广大干部中找积极分子,对有错误的班子要坚决改组,对有问题的人一个也不留;既要把运动搞好,但也要有一定时限。要抓紧工作,把业务搞上去;要重视干部训练,加强学校领导,挑好教员,编好教材,选好学员,把各级领导班子搞得更年轻一些。最后,他还语重心长地对张震说:要用5年时间把军队建设好,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和邓小平一席长谈,让张震感到总后整顿的紧迫性。同年8月,中共十一大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张震又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这时,张震成为总后的核心领导成员,倍感压力:“党的十一大之后,我的担子重了,心里很是着急,下决心集中精力去抓揭批查工作,想尽快分清总后的路线是非,甩掉历史包袱,轻装前进,同时全力抓好全军的后勤建设。因为当时叶帅讲过一句话,说总后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


  对于总后的整顿如何开展,张震一度比较纠结,也遭到质疑:“我强烈地意识到,从总后的实际出发,不联系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问题,不彻底揭批林彪一伙对总后建设的破坏,就不可能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引向深入。两者应当结合起来进行。但是,这一想法对不对?我也没有很大的把握,因为中央的部署,是集中力量揭批‘四人帮’。我同个别同志交换过意见,看法也不完全一致。特别是有人得知我有上述想法,说我是‘两箭齐发’,‘另搞一套’。”


  经过反复考虑,张震决定给邓小平写信,汇报总后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1977年12月1日,他代表总后党委常委,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汇报总后揭批查运动的情况,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建议在揭批“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基础上,同时解决在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对于这封信,邓小平很重视。12月2日上午,他就作了重要批示:“我已电话复同意。总后多年来一直解决不了问题。不再这样办,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建立一个较好的班子,都不可能。”他还将张震的信批转中央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和汪东兴一阅(他们都圈阅同意)。为了不耽误工作,他还让秘书王瑞林打来电话,表示“先这样办”。


  有了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支持,更增添了张震做好工作的信心,他立即主持召开总后党委会,传达、学习邓小平的重要指示。在他看来,“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批示,是把总后揭批‘四人帮’斗争引向深入的重要转折点。”


  “我总觉得,这样处理问题,是从党的利益出发,是对同志负责。”


  那个时候,总后的领导班子不够健全。1977年夏天,邓小平曾同张震谈过加强总后领导班子,“说军委正在考虑政治委员的人选,其中一位是王平,想听听我的意见。”张震表示,服从军委的决定:“如果征求我的意见,王平同志能来更好一些。因为他政治上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作风民主,而且我俩共事多年,完全可以配合好。”(两人一起主持南京军事学院工作,张任院长,王任政治委员)


  关于部长的人选,当时军委也在考虑。张震认为,庐山会议上受到牵连的洪学智,这时已经“解放”回京,是总后理想的部长。1977年8月下旬,他为此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经杨勇副总参谋长转呈。信中,他诚恳地表示:“洪学智同志到后勤工作是适宜的。他有抗美援朝后勤工作经验与以后后勤建设经验,建议军委予以考虑。”至于个人,他表示愿意“仍回武汉军区协助军区领导做部分军事工作”。在信中,他还对总后副职干部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后来,党中央和军委另有考虑:洪学智到国防工业办公室任主任。


  1977年12月,中央军委任命王平为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次年2月,中央军委又任命张震为总后的部长。在党内,王平任总后党委第一书记,张震为第二书记。


  经过这次调整,总后领导班子的思想更加统一,领导力量明显加强。张震等决心要贯彻邓小平上述重要批示精神,在继续抓好揭批“四人帮”斗争的同时,解决在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中遗留的问题,分清是非,团结同志,彻底摘掉总后“老大难”的帽子。


  为了深入发动群众,张震等先后召开了4次万人大会,广泛宣传要把林彪和“四人帮”捆在一起批,要把两个反革命集团的重大问题串在一起查。同时,他们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对那些与两个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有牵连的干部,根据其问题大小、态度好坏,区别对待:有的停职审查;有的停止工作,交代问题;有的暂不参加党委领导。这样,消除了群众的顾虑,有利于尽快把问题查清楚。


  对于一些问题较多的单位,他们敢于扫除障碍,大胆解决问题。比如解放军总医院,由于它的特殊性,林彪、“四人帮”都曾竭力插手,成了“文革”中的“重灾区”,问题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根据叶剑英的指示,他们派出一位副部长和一位副政治委员,带领20多人的工作组,深入总医院,查清了个别人按照林彪一伙的旨意,利用医疗手段迫害高级干部的问题和其他一些重大问题。结果,总医院的揭批查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很快就改变了形势,工作面貌也起了很大的变化。


  在揭批查运动中,张震等遇到的一个比较难办的事,就是如何处理总后领导班子内个别同志的问题。一方面,张震客观地指出:“这位同志在我党同‘四人帮’的斗争中确有错误。”“当时,上面对他的问题看得比较重,说他的核心问题是一屁股坐在某人一边,并且不断催我们报材料。”另一方面,他又坚决主张慎重行事:“根据掌握的情况,我认为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这位同志的错误,既要严肃地进行批评、帮助,但又不能匆忙戴帽子、定调子,同时还要全面地历史地看待一个干部。因而,我在总后工作期间,一直没有对他的问题作结论,经我审阅、上报的有关材料,也只是摆事实,用事实来说明问题。”这样,上面曾严肃批评张震上送的材料:这是“披头散发”,看不出重点。可是,张震不为所动:“我总觉得,这样处理问题,是从党的利益出发,是对同志负责。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这样做对党的事业较为有利。”


  由于“文革”中总后的情况比较复杂,清查与林彪、“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涉及到的干部比较多,高达3000余人。对于这些干部的处理,张震等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绝大多数人,只要讲清了问题,吸取了教训,就及时予以解脱。到了运动后期,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只是极少数。另外,他们边清查、边调整,选拔了一批政治表现好、年富力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同志进入军、师两级领导班子。总后的揭批查工作,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张震懂得在思想路线上进行拨乱反正,这个部长懂政治!”


  “文革”中,由于林彪、“四人帮”一伙在总后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有段时间,张震天天都收到大量要求平反的信件,天天都有来访的干部、群众。有时,他在大院里走着,突然就有人跪在面前,高声喊冤,申诉自己或亲人遭受迫害的情况。为了尽快为受迫害的同志平反,总后专门成立了甄别平反办公室,集中审理,大大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在总后党委领导下,总后所属单位分别给2754名干部、群众和113个假集团案平了反。


  1978年11月22日,总后在首都体育馆隆重召开了平反昭雪大会,与会人数达1.3万多人,大会由张震主持。在这次大会上,公开宣布为李聚奎、洪学智、饶正锡、贺诚、汤平、彭嘉庆、李耀、李雪三、傅连璋等829人平反昭雪。遭受过迫害的同志悲喜交集、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是党给了自己第二次政治生命,一定要努力为党工作,为后勤建设再立新功。


  回顾总后揭批查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张震曾经说过:“事情过去20多年了,今天来看,这样处理问题比较稳妥,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同时,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端正了组织路线,激发了广大官兵献身四化建设的积极性,为我军后勤建设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总后搞揭批查和平反冤假错案,是从组织路线上进行拨乱反正,那么,广泛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则是从思想路线上进行拨乱反正。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意义更为深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围绕这篇文章,党内出现了尖锐争论,并由此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引起了张震的关注:“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它阐述的观点是对的。我认为,既然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不怕接受实践的检验。我和王平政委就此交换过看法,一致持赞成的态度,表示要出来讲话,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在总后党委常委会议上,我们多次表明了这一立场。”


  从当时总后机关、部队的思想状况看,有些同志受“两个凡是”的束缚,对实事求是地修正毛主席晚年的一些错误观点,改正毛主席晚年所做的某些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决定,有些想不通,个别人甚至有抵触情绪。于是,张震、王平在总后党委召开的多次会议上,针对干部队伍的上述思想状况,反复讲清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带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作风,做好工作。当时,这在全军大单位中是比较早的。因此,王平逝世后,在经军委审定的《王平同志生平》中,专门写上了这件事。在这件事上,张震同样也值得称道。


  1978年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张震被分在东北组。陈云也编在这个组,大家讨论得很热烈。12月4日的小组会上,张震再次谈了自己对真理标准讨论的认识:“我认为,我们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几十年,对毛主席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在革命实践中深切地认识到,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列主义者,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并不是说毛主席没有缺点和错误,我们不能要求他的每条指示都百分之百的正确。在战争年代,毛主席作出战略决策,从来都是根据实际来决定的。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他总是及时改变决心,修改计划,作出合乎客观实际情况的决定。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主席发现自己的决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时,也能够及时改变。这样的例子也不少。”看到小组发言简报,邓小平称赞说:“张震懂得在思想路线上进行拨乱反正,这个部长懂政治!看来,总后的思想路线也对头了!”


  中央工作会议结束之后,紧接着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公报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场讨论”中,张震代表总后发出了正确的呼声,表明总后的全面整顿成效显著!


  1980年1月,张震调任副总参谋长,一干就是5年;1985年4月,他受命创建国防大学,并当了7年校长;1992年10月,他又当选军委副主席,为江泽民“当参谋、当助手”,又为人民军队拼搏了5年,并书写了个人军旅生涯的辉煌!


  回顾自己军旅生涯的不断进步,张震这样说过:“在总后的近5年艰苦工作,使我应对、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升,为我进入战略决策层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un657)
2015-09-04 20:04:07
澎湃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