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快递员发现大量合成不雅照快件后报警 - 快递
学习编程必经的七个阶段 - 编程
公安部将推全国交通管理平台:办牌办证等可网上办理 - 交通
Cool 6 ultimate privatization agreement with Grand,
英特尔如何起死回生?专家:收购联发科 - 英特尔,联发科
山寨横行,意大利关闭410家奢侈品网店 - 山寨,奢侈品
Unicom in cooperation with micro: booking a flight out of traffic,
2016 exam anti-cheat system evolution: battle drones, face recognition,
三星Note5、S6 edge+助力:Samsung Pay韩国受追捧 - 三星Note5,三星S6 edge+,网络支付
丹麦法罗群岛宰杀鲸鱼,血将海水染红 - 法罗群岛宰杀鲸鱼,鲸鱼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姑娘手慢了,已经走光了
移民小国也实惠1
毛俊杰-能量永动机
The goddess of the single reason2
The wise woman of chest2
The money of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22
恶搞漫画2
人美胸美腿更美1
Sell the barbecue as says father du breul5
30 beautiful school beauty2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8
圣殿祭司的ASP.NET.2.0.开发详解-使用C#
I'm come from Beijing2
Unix video tutorial15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14
Unix video tutorial17
WebService在.NET中的实战应用教学视频 → 第4集
Professional killers2 for Android
Jinling thirteen stock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7
qq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5/7/20 10:01:00 Edit(编辑)
微博微信谣言泛滥:股民很受伤 - 微信,微博,谣言

微博微信谣言泛滥:股民很受伤 - 微信,微博,谣言

微博微信谣言泛滥:股民很受伤 - 微信,微博,谣言 - IT资讯

近来,A股市场引发广泛关注,各种真假难辨的流言和传言在微博、微信上大量传播,让股市成为新媒体谣言的重灾区。中国社科院新闻所6月24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对2014年92条典型假新闻的分析显示,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首发于微信的谣言虽然数量不多,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辟谣难度更大。

公众如何看新媒体领域的谣言现象?近日,记者通过民意和相关机构对177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谣言最严重的三大领域分别是:食品安全(72.2%)、人身安全(56.9%)、健康养生与疾病防治(54.0%)。若谣言造成严重后果,受访者直言“制造谣言的个人或机构”(74.7%)和“未尽到把关责任的新媒体平台”(64.6%)应该承担责任。

21.5%受访者表示股市谣言已给自己造成损失

最近,有媒体梳理出最近股市上的18条谣言,包括“某证券针对500万VIP的风险预警”“上调印花税”“某外资机构做空A股市场”“一男子因炒股亏损跳楼身亡”等。在中小股民对谣言异常敏感的情况下,很多谣言往往传播甚广,尽管官方频频辟谣,还是造成了严重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昆阳(化名)在今年2月进入股市,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一带一路战略刚刚落实,连云港在收盘前突然快速拉高,而且有‘消息’称连云港被列入一带一路优先建设项目。我一激动就追了进去,第二天果然涨停。结果连云港公司发公告说经核实没这回事,当天晚上我都快哭了。幸亏卖得快,下午就跌停了。”昆阳发现,现在随便进入任何一只股的股吧,都是谣言满天飞。对于一些制造利空、吓唬股民抛售,然后暴力拉涨的谣言,他深恶痛绝。

调查显示,40.6%的受访者表示关注近期股市上的各种小道消息、传言流言,20.6%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仅38.8%的受访者不关注。21.5%的受访者直言,近期的股市谣言已经给自己造成了损失。

近年来,很多“著名谣言”在微博、微信上广为流传。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评出影响最恶劣的三大谣言,分别是:小孩、妇女被麻醉拖走后挖肾并贩卖(54.8%)、某地一男子炒股亏损后跳楼身亡(51.5%)、某地出现孩子被偷现象(47.5%)。

接下来还有:肯德基6个翅膀的鸡、烤熟的鸡肉有活蛆、自来水中的氯可致癌、WIFI辐射致癌、购物小票致癌、蓝色洁厕块致癌、不锈钢杯泡的茶有毒、“小太阳”导致孕妇流产等。

说起谣言,北京80后青年刘强打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随手就能翻出十几条。“一些好友发的朋友圈消息,都惊人的一致。什么天津卖麻花的车下面藏了十几个孩子啊,什么修水电的车专门抓小孩啊……有些谣言说得有鼻子有眼,还是比较敬重的长辈转发的,让人将信将疑。我上网一搜索,发现已经有好多个类似消息,就是换了地名和时间,内容都完全一样”。

“听说现在可以领计划生育奖助扶持资金。请问怎么领取?”再一次接到社区群众打来的电话,北京某社区工作人员黎越一头雾水的同时,也感到事有蹊跷。“这两天已经接到十几个这样的电话了”。为此,他们咨询了民政局、计划生育部门,确认并没有此项政策。黎越上网一看才发现,一条“申请领取城镇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资金”的消息正在微信上流传——“如果你单位有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属于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家庭,从7月1~30日,要在居住地居委会报名,申请享受城镇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每人每年960元,两人就是1920元,虽说钱不多,但是过了这个报名期限,就只能等到下一年了,过期不补,请通知你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看看谁符合这个条件”。

“这根本就是一条假消息!可很多群众看到微信文章,就相互传递。”黎越无奈地感叹。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谣言最严重的三大领域分别是:食品安全(72.2%)、人身安全(56.9%)、健康养生与疾病防治(54.0%)。接下来的是:财产经济(35.3%)、国家政策(31.9%)、警示防骗(22.6%)。

61.3%受访者认为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制谣传谣成本低

为什么新媒体上的谣言屡禁不止?调查中,61.3%的受访者认为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制谣传谣成本低;59.5%的受访者指出一些公共号、大V等出于牟利目的制造谣言;38.8%的受访者感觉微信等新媒体传播环境较封闭,辟谣难度大。

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敏认为,微信与微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新媒体。微信相对来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更像过去传统社会里坊间的社会关系,传递的消息类似于口口相传。谣言因为有熟人的推荐和转发,传播次数会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当下,借助夸张的标题和内容获取大量粉丝、传播量后,通过企业投放广告费生财,是微信营销目前的标准做法。周敏指出,微博和微信上存在一些营销公号,它们为博取关注而制造谣言的行为值得警惕。

调查中,47.8%的受访者感到公众对日常生活充满怀疑和缺乏安全感。37.4%的受访者直言网友缺乏分辨谣言的能力和常识。36.8%的受访者指出网友对谣言危害认识不足,随手传谣。

有专家表示,谣言不断被转发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关系到人类基础需要、威胁到人们基本安全的东西,往往最能引起共鸣,这类谣言如此热传恰恰正中“痛点”——人们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不安全。二是这类谣言能激发人们的保护欲望。制造恐慌是谣言传播的常用手段,而谣言又恰好能激发人们保护重要亲友的欲望。

“人的本性趋向于相信坏的事情。谣言传播最严重的领域,往往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有值得讨论的地方,而且不需要特殊的专业背景。”周敏指出,个人往往缺乏分辨信息真假的能力,过于相信媒体中传播的消息。而在越来越追求点击率的情况下,媒体的新闻专业素质正在受到威胁,一味追求及时发布,就会忽视新闻的真实性。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威部门失声更导致谣言广泛蔓延。调查中,57.4%的受访者指出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45.4%的受访者直言权威部门公信力弱,38.1%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对谣言的监管打击力度不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指出,事件本身越重要,信息公开得越不充分,谣言越可能得到充分传播。只要官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消除,老百姓对谣言的热衷程度就难以降低。

若谣言造成严重后果,谁该为此承担责任?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制造谣言的个人或机构”(74.7%),其次是“未尽到把关责任的新媒体平台”(64.6%),之后才是“相关监管部门”(56.0%)和“传播谣言的网友”(49.9%)。

受访者认为制造谣言者和新媒体平台最该为谣言承担责任

调查显示,新媒体谣言泛滥,72.7%的受访者认为会困扰公众情绪和正常生活,66.4%的受访者直言会破坏正常经济和产业秩序,59.9%的受访者认为会污染网络环境,47.0%的受访者担心会引发群体性事件,40.8%的受访者认为会造成不正当竞争。

“公共关系学中有句话叫,‘当谣言走遍世界的时候真理还在穿鞋呢’。公众应该意识到,谣言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不可挽救性和伤害性。”周敏认为,当下媒体应该继续保持深度调查和反思质问的优良专业传统。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强媒介素养,改变自己对信息接收和传播的态度,在转发消息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考虑是否真实,以及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减少新媒体上流传的谣言?调查中,68.8%的受访者期待公共事务信息及时公开,越透明越能安定人心。63.2%的受访者希望惩罚恶意的谣言制造和传播行为。59.5%的受访者希望改善社会坏境,增强公众安全感。56.8%的受访者建议新媒体平台清理有造谣纪录的公共账号。51.7%的受访者建议对常见谣言准备应对预案。40.1%的受访者表示应提高网友科学素养,不信谣、不传谣。

“计划生育奖励金假新闻”事件,让黎越对社区管理产生了新的认识。以前如果有新政策下来,他们会用张贴告示和走访通知的方式进行告知。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继续保持工作的公开透明,保证信息能准确到达每个社区群众,这是黎越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或许我们自己也能开通一个专业的网上平台,与这些谣言的制造者相抗衡”。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