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社科院:过半调查者认为看病难看病贵仍是问题-中国社科院-看病难看病贵
最高法将修改司法解释严管“减假暂”-司法解释
官方回应包工头举报城建官员:其妻确为吃空饷
Compose a new chapter of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政治局审议全国人大及国务院等党组工作报告-习近平
郑州多名出租车司机围砸专车 砸车人员被控制-砸车
Qingdao blasting accidents 126 people remain hospitalized, a total of 10 people out of the hospital
浙江渔船疑与外轮碰撞后沉没 5名渔民下落不明-渔船
中消协:买房租房不满意率最高 索赔满意度仅50%
Dragon Boat Festival Beijing residents spent 1.79 billion yuan, an increase of 4.2%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这才是真正的人体艺术2
鸡也看毛片
NeedWallpaper5
Azusa Yamamoto1
你是左脑型还是右脑型
新版武松打虎
看到这个手速,决定过年就让我家猫帮我抢红包了。。
沙漠里的美女
Beautiful vacuum girl1
美女浴室写真3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Be there or be square
网络管理员第三版
Boxer's Top ten classic battle5
linux安装大全
Eclipse 4.2.1 For Win32
I for your crazy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15
Detective task-the top secret prostitution files
Unix video tutorial10
仙剑奇侠传98版歌曲
qq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5/7/7 4:05:03 Edit(编辑)
上海电报营业厅每月发报十余份 一个字1毛4分钱

上海电报营业厅每月发报十余份 一个字1毛4分钱

上海电报营业厅每月发报十余份 一个字1毛4分钱|电报_新闻资讯

  上海滩最后的“电报”


  中新社上海7月7日电 题:上海滩最后的“电报”


  中新社记者韦柳


  在通过短信、邮件、各种社交工具等现代科技手段传输信息的今天,电报这种传统通讯方式似乎日渐落寞,而能够发电报的场所更难觅踪影。


  7日记者走进位于延安东路上的电信营业厅,这里是上海唯一还保留着收发电报业务的地方。


  进入营业厅,通过电子取票机拿到排队号码,听说是来发电报的,工作人员手指向最角落的柜台说:“现在发电报和缴费业务在一块,没有设置单独的柜台。”


  在柜台前坐定,营业员递过来一张抬头印有“电报”二字的绿色格子纸,上面注有收报人住址、姓名、电报内容等事项。


  “一个字1毛4分钱(人民币),”该营业厅经理陈晓炯向记者介绍发电报的价格。在陈晓炯的印象里,自打她工作以来,一二十年里“这个价格始终没变过”。


  “收报人地址要准确,发报人的联系方式也要详细。”营业员提醒记者说,如果收报人没收到,电报是要退回发报人的。


  将填好内容的电报递给营业员后,她在单子上填写了发报局名称,以及是农村还是城市的“报类”,发电报时会根据这些分类信息在电脑中进行处理。


  一份电报要多久才能送达?发往外地的一般都在7天内,然而即便是本地收报也需要3天,“只想快,就不会来发电报了”。陈晓炯笑着说。以往的电报还有“加急、加快”等选择,“现在都是像平常在邮局寄信一样”。


  相对于现代通讯工具的“瞬时到达”,在速度上,电报显然不具优势。陈晓炯说,因为具有法律效力,所以现在的电报大多是被当做凭证,“比如债务官司双方的凭证、企业通知船员上船出海等”。


  还有一类电报是和日本互相通讯,“因为在日本,正式的庆贺、吊唁等文书还是用电报传递,所以营业厅每个月总会有几封电报是拍往日本的”。


  而在年轻人的眼里,“发电报”也成了“稀罕事”。“用电报方式发祝福、表达心意的年轻人也是我们这里电报业务的主要人群之一。”陈晓炯说。


  如今的发电报早已不像老电影里演的那样,手指“嗒嗒”敲个不停,电脑的普及让传统的发报机也被搬进了博物馆。


  同样是坐落于延安东路上的电信博物馆里,一走进三楼展厅,滴滴哒哒的模拟电波声,长长短短地回荡在整个馆中。


  这座大楼曾经是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的办公楼,如今整个上海电报发展的完整历史都在这里展出。


  “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外国电信机构。中国自行建设的津沪电报线于1881年开通经营。1956年上海自行研制成功BD55型电传机。1986年使用智能电报终端……”一幅幅配有文字的图片与老物件的展示让人一下子有了“穿越”的感觉。


  “不少家长会带着孩子过来体验过去是如何发电报的。”博物馆讲解员王紫盈指着靠墙台子上的两个发报器向记者介绍,墙上“上海欢迎你”的标语下每个字都被标注了莫尔斯码。


  尽管在现实中,如今上海每个月的发报量也仅有不到20份,公开资料上显示,近些年,上海每年收发电报的数量还不及20世纪80年代一天收发电报数的零头,但电报的存在仍意味着社会对它的需求,科技的发展并未让人们忘记历史的存在。(完)


(原标题:上海滩最后的“电报” 一个字1毛4分钱多年未变)


中国新闻网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