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rticles| All Pictures| All Softwares| All Video| Go home page| Write articles| Upload pictures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articles
国土部部长-问责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单位
王岐山打虎满3年 至少拿下5名“老部下”
Shenzhen fire killed 16 people belonging to 4 stores
四川书记王东明:南充拉票贿选案教训极其深刻
安徽村部爆炸案追踪:超半数低保户是违规并户-低保户
Deputy Center office building of Beijing there would be no walls, Office took the lead with 5G
媒体披露杨金山其人:曾要求培养军人血性野性
72小时救援五大疑问:为什么不早点扶正沉船? -长江沉船
发改委:下一步将深化电力、天然气等领域价格改革
广州取消“县级市”表述
Reading number is top 10 pictures
XuRe xuan cool and refreshing photoes1
50个至今影响世界的德国发明
关于海盗的研究2
The real super beauty12
A man's favorite things3--ZhouWeiTong
Play for Free show breast in a world of ice and snow
漂亮脸蛋魔鬼身材1
NeedWallpaper8
In the world the most mysterious 21 place landscape4
战场废物2
Download software ranking
Red cliff
Kung fu panda - the secret of the teacher
XML+Web+Service开发教程
Unix video tutorial13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19
linux安装大全
Tram sex maniac 2 (H) rar bag17
Prostitutes diary
Boxer vs Yellow3
Unix video tutorial4
归海一刀 published in(发表于) 2014/2/11 9:57:56 Edit(编辑)
中国科学家-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不会质疑和思考-诺贝尔奖-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不会质疑和思考-诺贝尔奖-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不会质疑和思考|诺贝尔奖|科学家|创新思维_新闻资讯

  科学家邓希贤:


  学不会提问就不可能培养创新思维


  82岁的邓希贤像往常一样来到一间老居民楼的小屋,把准备好的材料码整齐放在桌上,等候来自杭州向他咨询“挑战杯”竞赛事宜的师生。就在这一天,“神舟十号”正上演着“太空课堂”,这位从事科普工作25年、已经退休在家的老教授却没有时间收看这一科普教育活动。


  小屋里最多的就是一堆堆参赛材料,材料的主人是高校领导、老师、学生和家长,他们是造访此处的常客,目的通常也只有一个, 让邓希贤“指点”以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挑战杯”竞赛所带来的荣誉和背后的利益,让参赛者把这位有13年“挑战杯”评委经历的老教授的“指点”当作“圣经”。


  1997年,65岁的邓希贤老教授退休。这位生理学教授,曾担任国家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为我国的医疗事业操劳了大半辈子。不论是提出高原性心脏病新的分型方案和诊断标准,为青藏铁路奠定下必不可少的基础,还是参加中国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的科学考察,或者培养出的数十位研究生,邓希贤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都能让他度过一个舒适平静的晚年。


  但邓希贤却因为天文学家王绶琯的一次邀请,彻底放弃了“退休”的念头。这位痴迷天文学七十载的老人认为,一个30岁左右的杰出科学家在他的“主领域”做出“成名的贡献”,那么也许在他24岁左右就已投身这一领域。所以,孩子十六七岁时,能否得到“走进科学”的机会至关重要。在他的邀请下,邓希贤和他一起发起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并全程参与俱乐部的活动。这一参与,就是二十载。


  从筹办“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展”,到录制诺贝尔科学奖电视专题片,再到担任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评委,邓希贤对于科普事业的热情丝毫没有因为年龄而减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知之,到好之,到乐之,现在反而越来越有乐在其中的感觉。”


  “其实科学并不难,创新也并不难,但学生有时候缺少一点‘另类思维’,” 邓希贤认为,这是一种“前无古人、不合潮流、违背共识、挑战权威”的精神。


  他最担心的就是,如今的孩子“不会提问”:满堂灌式的教学把科普变成了科学史,“没有把创新的理念提炼出来”,孩子就不会质疑,不会思考。也因此,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的故事常被他挂在嘴边——


  卢瑟福不仅自己获得诺贝尔奖,他培养的学生中也有近10人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他每天去实验室巡视,看到学生只埋头做试验就质问他:“你用什么时间来想问题?”每每有学生向他咨询,卢瑟福也会先问:“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邓希贤也是如此,面对急着赶来北京咨询他“我的作品应该怎么改”的学生,他常常反问,“你这个作品的创新点到底在哪里,自己想清楚没有?”


  “学会提问”是邓希贤反复要求学生做到的,“没有学会提问就不可能培养创新思维,拿比赛来说,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怎么应对评委老师的提问?”


  有时候,学生拿着上百页的材料来找他辅导,他直接打回,要求学生删减一半再来找他,“评委在30个小时内要看完十多个作品材料,哪里有时间一字一句去看?”因此他要求学生务必将重点和创新点提炼出来。邓希贤说,第九届“挑战杯”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恐龙灭绝的可能分子机理”,全文才不过6页。


  而到了终赛阶段,每个作品都有自己创新的地方,关键就是展示部分了。“有时候看着学生讲不出来,就像茶壶里倒汤圆——倒不出来。”邓希贤感到惋惜,到了最后阶段,就是细节决定成败,虽然获奖名额有限,但他相信参赛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就是一种收获。


  然而,让他更为担忧的是,如今的一些科技比赛变了味儿,原本最应该受到重视的备战过程却演化成了“只问结果”的堆积和拼凑。


  前不久向他吐苦水的一支参赛队让他印象深刻,学生不解为什么自己在省级赛中还保持第一名的成绩,到了终赛就没有结果了。邓希贤无奈,“比赛不是成果展示会,追求高大全反而掩盖了学生团队的创意和创新,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参赛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科研习作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出成果,而是对实际生活有所帮助,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现在的趋势让邓希贤苦恼,“如今有些学生为了得奖,把掺杂其他人成果的研究作品上交,自己的贡献却并不明显”。


  尽管邓希贤从不拒绝每一个来访的师生,但有一类人却让老教授皱起眉头——家长。他指着房间一角说,家长来的时候,角落里都能堆满礼品盒,“他们太功利了,急着让孩子拿奖。”


(原标题:学不会提问就不可能培养创新思维)


(编辑:SN069)
2014年02月10日05:00
中国青年报


添加到del.icio.us 添加到新浪ViVi 添加到百度搜藏 添加到POCO网摘 添加到天天网摘365Key 添加到和讯网摘 添加到天极网摘 添加到黑米书签 添加到QQ书签 添加到雅虎收藏 添加到奇客发现 diigo it 添加到饭否 添加到飞豆订阅 添加到抓虾收藏 添加到鲜果订阅 digg it 貼到funP 添加到有道阅读 Live Favorites 添加到Newsvine 打印本页 用Email发送本页 在Facebook上分享


Disclaimer Privacy Policy About us Site Map

If you have any requirements, please contact webmaster。(如果有什么要求,请联系站长)
Copyright ©2011-
uuhomepage.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