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班长巡逻太拼脊柱变形 身高减少2厘米
图为二连官兵踏冰卧雪翻越刀背山。宋朝华摄 大讨论,在冰雪刀背山展开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二连巡逻路上以“卫国戍边英模”杨祥国为标尺开展大讨论侧记
引子
新一代驻藏军人应该是什么样子?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二连官兵在巡逻路上一次次聆听着原二班班长杨祥国的故事,在心中描摹出了军人好样子。
杨祥国何许人也?他戍守边关13年,巡逻行程2万余公里,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留下21处伤疤,因长期负重导致脊柱严重变形,身高比入伍时减少2厘米。去年,杨祥国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和四总部授予“卫国戍边英模”荣誉称号,作为优秀士兵保送入学提干对象到军校学习。
6月8日,二连指导员张晓斌带领12名官兵踏上阿相比拉巡逻路。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刀背山时,三班下士陈德锦不慎踩空,左腿、双手擦伤,鲜血渗出。陈德锦的伤虽无大碍,但看着眼前刀削斧劈一般的冰峰雪岭,官兵们对光荣而艰巨的戍边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张晓斌当即决定,利用休息调整间隙引导大家以老班长杨祥国为标准,开展“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激励官兵血性胆气,以昂扬斗志戍边守关。
前路漫漫,山陡路滑,要不要先返回营地?
面对指导员的关怀,陈德锦“抬”出了心中的偶像:“老班长杨祥国在这条路上走了60多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要是遇险而退,我们还谈什么戍守边关?”
提起老班长,聊起杨祥国的戍边故事,大家来了劲头。一班班长白玛坚增说,2002年杨祥国第一次参加巡逻就是爬刀锋山,结果那天他一脚踩空,连人带背囊滚向深渊,万幸的是半山腰的灌木丛挡住了他。
三班中士魏文祥接过话茬:2009年7月,杨祥国带领的巡逻队冒雨前行,被一段约80度的陡坡挡住去路。平时爬起来就很困难的断崖,此时像抹了油一样光滑。杨祥国率先拽着绳子往上攀爬,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一不小心又摔回到了起点,双手和膝盖多处负伤。见此情景,有官兵建议向上级申请雨停后再来。杨祥国却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再次往上攀爬……
战士李机听过杨祥国很多故事,对他来说,这位老班长就像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有点儿想不明白,阿相比拉巡逻路全长160多公里,途经10余条冰河,8座长年积雪的山峰,绝壁、塌方、激流等危险路段达200多处,多数路段要沿陡峭的悬崖行进,37处需借助攀登绳,26处要架设悬梯……他是如何在这里坚守13年?经受这么多次的死亡威胁?
“凭的是老班长对军人二字的理解,和军人身上的使命担当。”二班班长樊明星谈起2010年8月自己随杨祥国巡逻的一次经历,让李机对杨祥国多了一分认知。
那天,冒雨巡逻的官兵来到宽约15米的河边,发现那座独木桥已被河水冲走。河水冰凉刺骨,最深处近2米,涉水过河危险很大。大雨中,是前进,还是回撤?杨祥国严肃地说了这么一句:“我们少走一米,就意味着没完成任务!”他抓起攀登绳,提起系有抓钩的一头“呼呼”甩几圈后突然放手,绳索飞向了对岸,挂在了大树的高枝上。他系上安全绳,助跑、起跳,从急流上空划过……
听着一个个关于杨祥国的故事,新兵周维超心潮澎湃,他激动地说道:“当兵就应该像杨祥国老班长一样,有血性,有担当!但我们怎么才能像他那样,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次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
对于这个问题,班长白玛坚增回答说:“杨祥国的本事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的拼搏中、一次次的任务磨练中砥砺出来的!”
2007年5月,医院诊断杨祥国脊柱变形,医生建议他不要再参加巡逻。不久,他得知连队要去巡逻,为了证明自己的病已治好,他把连长架在脖子上,一口气做了20多个“扛人深蹲”。最终,他如愿担任尖刀组组长,再次踏上巡逻路。
刀背山下,战士们个个坐得腰杆笔直,眼里闪着光芒,指导员张晓斌转述了杨祥国早已为大家熟知的一句“名言”:“伤疤是军人最美的勋章,没有伤疤就不叫完美的军人!”这句话像一团火一样,点燃了官兵们的激情。
“出发!巡逻路上我们都是‘杨祥国’!”他们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豪言壮语响彻远山蓝天。
朵朵白云下,一座座雪山,一条条河流,一处处险情被这群年轻的“杨祥国”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责任编辑:UN654)
2015-06-18 09:02:47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