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濒危物种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技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_新闻资讯
新华网宜昌10月28日电(记者刘紫凌 梁建强)“子一代中华鲟再次成熟并产卵出苗了!”10月下旬,位于长江之滨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传来好消息: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子一代中华鲟首次实现连续繁殖。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是中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设立于1982年。而后,中华鲟研究所持续开展中华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并先后借助野生中华鲟成功实现人工繁殖子一代中华鲟,以及由子一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
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介绍,为探索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模式,近年中,研究所先后攻克了性腺诱导、雌雄同步、营养调控、催产时机判断与掌控、鱼苗培育、亲本再次成熟等六大技术难关。
多次实现技术突破之后,2009年至今,中华鲟研究所已6次成功实施了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从成功实现培育子一代中华鲟,到通过子一代中华鲟连续多年成功繁育子二代中华鲟,标志着中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体系趋于全面完备。
连续多年实现子一代中华鲟成功繁育子二代之后,同一尾子一代中华鲟能否实现多次成熟并产卵出苗,成为中华鲟研究所科技攻关的又一着力点。
今年10月14日,中华鲟研究启动了此次全人工繁殖工作,历时9天。选取的雌鱼为1992年野生中华鲟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体重95千克,相对怀卵量与野生中华鲟相当,曾于2009年首次成熟并繁殖成功;雄鱼为1995年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体重55千克。此次繁殖共获得受精卵15万粒,最终孵出鱼苗6万尾。
“子一代中华鲟顺利实现多次成熟并繁殖成功,标志着该所中华鲟亲本再成熟这一关键技术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华鲟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全人工繁殖过程中,研究所还开展了雌核发育(单性繁殖)和冻精授精实验,这些研究在中华鲟的物种保护的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对中华鲟人工种群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亿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近年来,野生中华鲟数量锐减,引发公众关注。
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介绍,目前,野生中华鲟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几千尾减少到仅存百尾左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近期的一项研究则显示,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
在此背景下,开展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成为强化中华鲟物种保护的重要途径。专家指出,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子一代中华鲟首次实现连续繁殖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鲟种群的延续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4年10月28日15:21
新华网